“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匈奴自崛起之后一直都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威胁,在汉朝时期更是成为我国的主要外敌,汉初匈奴的实力一度超越了汉朝。
经过文景之治之后,汉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顶峰。
之后汉匈之间展开了多次交锋,卫青、霍去病在对匈作战中更是立下汗马功劳,实现封狼居胥。
然而就在汉匈的最后一战中,汉朝竟然落败了,更离奇的是获胜方的匈奴反倒先倒下,这是为何?
汉匈最后的决战
汉匈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匈奴就已经开始南下入侵中原。
几百年来中原王朝开始了多次的抗匈战争,战国时期李牧率军迎战匈奴,秦朝蒙恬也曾北击匈奴。
通过多次对外战争让匈奴元气大伤,可是在秦末时期,国内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中原王朝对于北方的匈奴无暇顾及,由此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
于是汉初时期匈奴的实力一度超过中原王朝,成为当时汉朝最大的威胁。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汉朝实力大增,从此战略方向由防御转为进攻。
匈奴在经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场战争之后,被彻底赶出了汉朝的领域,且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期间汉朝涌现出了卫青、霍去病等当世名将,匈奴方面的威胁大大降低。
然而随着名将的凋零,匈奴恢复元气之后大肆入侵,酒泉郡和五原郡被先后攻破。
破城后的匈奴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对我国边疆的治安造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为了重振雄风,派出大将李广利率领7万人从五原郡出发北击匈奴。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李广利摸索到匈奴的特点,击败了匈奴。
然而朝廷内部却出现了变故,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含冤而死,李广利也曾参与此事,于是汉武帝直接将李广利家人全部抓进监狱。
前线的李广利听到消息后无心再战,结果被匈奴抓住机会一举击破,还成了匈奴人的俘虏。
随后李广利还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得知战况后勃然大怒,直接杀了李广利全家。
一场胜仗被李广利断送,汉军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当时的汉武帝已经年过六旬,人生进入到了最后的时光,然而刚刚经历巫蛊之祸,又再一次经历战争大败,内心已是心灰意冷。
汉武帝原本对于这场战斗是寄予了厚望的,之所以会选择大军倾巢而出进攻匈奴,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因为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不幸被杀,汉武帝希望忘掉丧子之痛,借攻打匈奴来转移注意力。
其二是因为汉武帝当时年事已高,北方的匈奴实力依旧强大,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彻底铲除这个祸患,为后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正因如此,汉武帝几乎是倾全国之兵北击匈奴,只可惜结果不尽如人意。
经此一战汉朝元气大伤,汉武帝甚至直接发布了“罪己诏”来进行反思检讨,汉朝的战略方向再一次转入防御,并且在国内开始休养生息。
可令人奇怪的是,匈奴方面没有因为此战趁势南下,反而表现得极为安静。
在汉朝休养生息的几十年里,匈奴的发展更是一度呈现颓势,东汉建立之后匈奴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在汉匈的最后一战当中,匈奴明明已经大胜了汉军,但为何反倒会走下坡路,最终黯然离场呢?匈奴的落幕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
汉军的多次打击
曾经的匈奴十分强大,其在北方对中原王朝的西北东三个方向进行围攻,一度为汉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改为以攻代守,由此拉开了匈奴没落的历史。
其中卫青霍去病的三场大战让匈奴损失极其惨重。
公元127年,卫青在河南之战中夺得了河套地区,取得战役的胜利。
次年又率十万之众在当地修建长城,对匈奴在南部的最大基地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匈奴无法直接从南部出兵进攻汉王朝。
公元121年,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前往攻打河西走廊,战争胜利之后俘获了匈奴十万人。
河西地区四座城市武威、酒泉、敦煌、张掖正式建立,从此该地区正式进入到我国的版图当中,而匈奴则再一次失去了战略要地。
公元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5万骑兵深入漠北,试图一举消灭匈奴。两军左右夹击,分别歼灭了各自的敌军总计9万余人,实现封狼居胥。
此战过后匈奴人只能继续北逃,再无实力南下中原。
公元前72年,匈奴进攻西域的乌孙,试图索要对方的汉朝公主。
乌孙连忙向汉朝求助,随后汉帝国就派遣了16万骑兵进攻匈奴,同时派出将领前往乌孙指挥作战。
在两路大军的攻势下,匈奴大败而归。
次年汉朝趁胜追击,再次联合乌孙,合兵20多万人进攻匈奴。
当时匈奴还没有从大败中恢复过来,被汉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再一次吞下了一场败仗。
匈奴不甘心战败,同年冬季出动几万人马进攻乌孙,结果遇到天降大雪,匈奴士兵只回来了一成,国内损失惨重。
就在匈奴遭遇灾害之时,周边的部落也开始趁火打劫,三个部落同时向匈奴发起进攻。
匈奴连战连败,元气大伤后不得已要往西迁移,此后匈奴的日子越过越差,缺衣少食。
部落内部同样也不安稳,多个部族之间相互争权,其中更有向汉朝称臣的首领。
见匈奴内部四分五裂,汉王朝又多次连同称臣部落一起发动进攻,最终在公元前60年,成功将西域划归汉朝版图,并且设立西域都护。
至此西汉时期汉匈之间的战火就此消停,进入东汉之后匈奴的处境更加悲凉。
公元前26年,匈奴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部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在权力斗争下再次分裂为两个部落。
公元73年,窦固率军进攻北匈奴大获全胜,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得以重建。
14年后鲜卑又大举进攻北匈奴,又是全胜而归,北匈奴就此一蹶不振。
屋漏偏逢连夜雨,漠北地区爆发严重的蝗灾,匈奴部落内部矛盾重重。
东汉王朝决定趁此机会斩草除根,联合南匈奴一同进攻北匈奴,窦宪将军成为了北匈奴的掘墓人。
他在公元89年率军北上,降服了数十万匈奴,两年后耿夔再次北上,北匈奴开始往西迁移,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匈奴自身的局限性
除了两汉军队的多次军事行动,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以外,其自身也有着落后的局限性。
首先是发展问题,汉武帝发起的三场大战,将匈奴彻底赶出了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匈奴人离开了肥沃的河套地区和河南地区,前往荒芜的漠北地区,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
与之相反的则是汉帝国,在占领河西走廊之后,打通了西域经商的道路。
拓宽了国家的视野以外,还促进了经济、政治、外交的发展,汉王朝由此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
并且西域各部落都归属汉王朝,随时可以配合进攻匈奴。
这些都是匈奴占据河套地区时期所不具备的。
匈奴在占领了重要城市之后,并不懂得发展当地,巩固获取的地区。
他们去到一个地方就是烧杀掳掠,长此以往只会渐渐消耗掉原有的资源,时间长了必然难以为继。
而且匈奴内部还经常发生分赃不匀的情况,部落之间为此大打出手,内耗十分严重。
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人口数量一直都不占有,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的总人口从来就没超过汉朝的一个汝南郡。
当时匈奴所有部落加起来人口都不足180万,这是游牧民族一直以来的问题,即便是现在生活水平提升后的外蒙古,人口也只有300万。
在人口基数不足的情况下,匈奴的士兵数量并不多,抛出老弱妇孺以外,真正的兵力可能只有30万左右。
卫青霍去病的多次北击,匈奴的士兵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据记载卫青7次出击消灭了5万余人,而霍去病6次出击则消灭了11万。
两位名将的歼敌数量加上匈奴投降的士兵,粗略估计也有20万人,这20万人几乎就是整个匈奴的全部主力。
人数上的减少并不可怕,关键是匈奴的恢复能力极低,自汉武帝之后汉匈之间的战争就一直都在匈奴的领地里面进行,对当地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每次打仗匈奴就要转移栖息地,因为战争的爆发将当地的农牧业全部破坏,匈奴无法继续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
匈奴的经济和人口恢复都难以为继,因而匈奴的力量只会在一次次的战争中越来越弱,相比之下汉王朝背靠中原,生产力远非匈奴可比。
此外匈奴民族嗜血成性,每到一处就进行残暴的杀伐,引起了周边部落的敌视。
一旦匈奴整体实力下降时,自然墙倒众人推,周边部落都会联合起来围而攻之。
加上汉王朝再一出手,等待匈奴的只有被消灭的结局。
正因如此,即便是汉武帝在最后一场汉匈战争中失败,但是相比于汉王朝的生产力水平来说,只要休息一段时间就能够完全恢复。
在后期的昭宣之治后,汉王朝的整体实力大大提升,随随便便就能够出动十几万骑兵部队,这对比起匈奴简直是压倒性的胜利。
另一边的匈奴就不行了,本来经过多年来的战争,力量已经在不断减弱,加上其自身局限性,最终就只能选择西迁,从此躲避战乱。
这也是为什么汉匈最后一次大战后,汉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而匈奴则逐渐消亡。
结语:
匈奴的民族性质决定了其消亡的结局,两个民族之间的长期交战,拼的是生产力水平和长期持续能力。
匈奴在兴起之初,确实能够依靠强大的骑兵部队不断冲击中原,一度能够占据上风。
但是匈奴民族并不懂得如何发展,等到中原王朝回过神之后,养精蓄锐再进行针对性打击,匈奴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这就是游牧民族最终无法征服中原的根本原因,即便是强如蒙古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也会汉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