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火,北平的北大、清华和天津的南开三所著名学府南迁,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学者与学子背井离乡,辗转来到西南边陲的云南、贵州等地,而贵州安顺文庙便是他们短暂的落脚点之一。古老的安顺文庙,历经百年风霜,曾是儒学之地,而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成了青年学子们的课堂,书写了一段别样的篇章。
在安顺文庙的这段岁月,西南联大师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条件,继续传授知识和文化。在这里,他们不仅保有对知识的热情,更点燃了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闻一多:文学和信念的力量
闻一多先生,这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在安顺文庙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尽管简陋的环境远不如北方的校园,但他的讲课总是激情澎湃。他的文学讲座充满民族气节,尤其当讲到“家国兴亡”这一主题时,闻一多常常情不自禁地落泪。一次,他在孔庙大成殿里深情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将来重建家园。”这些话深深震撼了学生们,他们从先生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文学,更学到了无畏的民族精神。
闻一多先生所画的安顺文庙
钱穆:在古庙里播撒历史的种子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也在安顺文庙继续他的教学。作为国学大师,钱穆深知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尽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依然保持学术的严谨态度,认真为学生们讲解中国历史的起源和文化的脉络。有一次,由于纸笔稀缺,钱穆就在地上用石块作画,讲解历史发展。他的这种无惧艰苦的求知精神,不仅让学生们铭记于心,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传承。
吴大猷:在窘迫环境中守护科学的光芒
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在西南联大期间承担着科学教学的重任。他的课堂虽然设备简陋,但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图示,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化为生动的实践。由于缺乏仪器,他就用粉笔在墙上画图,演示科学原理,还鼓励学生们利用身边资源动手做实验。吴大猷的课不仅教授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们在困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法为之后的中国科学界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
联大学子们正在进行化学实验
在动荡的南迁岁月中,西南联大的这些师生虽然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战火的威胁,却不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们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以身作则地诠释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传承。正是因为他们在战乱中的无畏和坚守,西南联大的精神才得以代代相传。他们所留下的故事,至今仍然是教育界和爱国情怀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