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矛盾在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问题。而胡人与汉人互相的仇视更是成为历代帝王的关注点。从形成文化之初,为了方便管理,汉人就开始被灌输学习儒家思想。到了汉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道德品质成为更高的社会标准。
恰逢佛教文化大肆发展,宽仁又被当作统治者和百姓都需要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当然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但是与此同时,在早先连饭都吃不饱的胡人那里,就不讲究这些道德规范了,掠夺食物和财富才是他们生存的根本途径。
由于胡人所得到的资源有限,他们不得不一直处在游离状态。他们的文化落后于汉人,所以从这个称谓上就已经可以看出汉人对他们的轻视,而胡人也一直仇视汉人。胡汉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甚至在五胡十六国,胡人通过不断地扩张,在中原建立了政权,并且对汉人进行了大肆屠杀。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汉人英雄,应该说在拯救汉人这件事情上,他有着绝对的贡献,每一个汉民都应该记住他,他就是冉闵。
他出生于兰陵郡,是后赵武王的养孙。冉闵从小就非常勇敢,善于运用兵法,也因为他的聪明善战,使得他得到了后赵武王的重视,虽说是养孙,他却被当做亲孙子一样对待。这些善战的特点也许是来源于他的父亲,冉父曾经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将。
公元350年,冉闵建立魏国,在这之后,他经过一番考虑,颁布了一项令他为后人熟知的命令:杀胡令。而此时他也受到了各地胡人的拼死反抗。可是看起来非常可怕的胡人铁骑虽然非常众多,却在大战之中总是捞不着冉闵半点儿的便宜。就在建国那一年,他率部下打败了20万胡人大军,并夺回了大小郡县共计二十八城。
此一战使得他大名为天下人知。此后的一次大战中,他先是出乎大家意料,带领三千汉人部下突破匈奴大营,斩杀匈奴人三万多,光是敌军将领就被斩了三十余人。之后他又带领五千人的部队打败了七万胡人大军。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战争主要靠的就是大量的士兵。而冉闵一次次带领着人数这么少的部队打败胡人,真是让人不佩服都不行。战神之名,他是理应得到的。而最令人吃惊的就是在邺城,他带领着两千人的部队,愣是打得有着七万人的胡军四处逃跑。
在公元352年,一次战争中他中了胡人的奸计。由冉闵率领的一万人大军陷入了困境,被十几倍于自己的胡人重重包围。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冉闵最后一次发挥了一个战神的可贵品质,他没有慌乱,没有投降,虽然知道自己这一次可能没办法再突围出去了仍然坚持杀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所率领的将士们也没有一个退缩,大家拼杀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冉闵更是独自一人就斩杀了三百多敌人于刀下。可是敌军实在是太多,十四万胡军不断地冲进来,最终陪伴他拼杀过无数次的宝马体力实在不能再坚持,倒下了,冉闵也因此被俘虏。
慕容俊得意地看着这个中了自己圈套,成为俘虏的战神,放肆的嘲笑,可是冉闵却丝毫没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他的尊严保持到生命的最后,生气极了的慕容俊下令先是鞭三百,再斩杀。也许是上天也在怜惜这位英雄,他被斩的地方草木枯萎,而且大旱了几个月,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灾情。而斩杀他的慕容俊也吓得以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自己,连忙祭祀这位英雄,而就在这当天下起了大雪,也许这真的是老天的意思,也在为这位拯救了无数汉民的英雄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