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闻仲这个人物,侠客君一直认为在《封神演义》里面最让人尊重的就是他了。论忠诚,闻仲对纣王忠心耿耿、别无二心;论能力,闻仲此人实在是纣王的股肱大臣;论能力,纣王可能对朝堂之上任何一个臣子发火甚至推出去斩了,唯独不会在闻仲面前造次。因为闻仲当得起这个礼,他是先王的托孤大臣,能力大、实力强,若非天命归周,只要有闻仲在,商朝还不会亡。侠客君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将闻仲和《隋唐演义》中隋炀帝麾下的靠山王杨林相比。说起来,还真的如此,闻仲和杨林都是身居高位,都有能耐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同样都对君王忠心耿耿,面对朝中奸臣,这二位都是脾气刚烈,敢当着君主的面痛斥。像闻仲当着纣王面怒斥费仲、尤浑,杨林则在朝堂之上当着隋炀帝的面痛斥宇文化及,偏偏纣王和隋炀帝都分别不敢动闻仲和杨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二位确实当得起帝王如此对待。
要说古代小说中那些人物角色而言,闻仲和杨林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因为无论何时,忠臣总是应该受人尊重的。侠客君也不喜欢扯什么愚忠之类的话,其实真说起来,那些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的,都是投降派说出来的冠冕堂皇的话。我们可以仔细去看看古代小说里面的一些话,要人当忠臣时就会说“忠臣不事二主”,但要人投降时就会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当然侠客君在这里并没有丝毫贬低《封神演义》里面叛出朝歌的黄飞虎等人,因为是纣王先对不起黄飞虎,正是“你不仁我不义”,所有的事情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的。若非纣王欺侮贾氏夫人在先,又怎会有黄飞虎叛出朝歌的结果呢?也正是如此,即使是闻仲也没有说黄飞虎的不是。
然而,像闻仲这样一位对纣王忠心耿耿的太师,却在出兵伐纣的路上,在黄花山上观看山势时发出感叹之言,他说:
“好一座山!若是朝歌宁静,老夫来黄花山避静消闲,多少快乐!”作为纣王的肱股之臣,此时还在出兵伐周的路上,闻仲却发出这等感慨。这里看得出来闻仲什么样的心情呢?其实也多少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闻仲向往的是什么生活呢?应该来说正是他话中所说“避静消闲”的快乐生活吧。为何像闻仲这种对纣王忠心耿耿的大臣会有此种想法呢?其实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往往都会有这种想法,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呢,这些人往往就会有功成身退的想法,想过那些无忧无虑,可以不管世间事的生活。要说闻仲此人,年少时曾在外学道,是截教座下金灵圣母的徒弟。这金灵圣母又是截教教主通天教主的嫡传弟子,是通天教主亲传的四大弟子之一,这么算起来闻仲是通天教主的徒孙,本身就是一位修仙的人,恐怕也是和姜子牙一样被师父认为是没有仙缘,就回到红尘之中来走一遭。真要算辈份,闻仲恐怕还得叫姜子牙一声“师叔”,但是闻仲的本事可比姜子牙要厉害得多,再加上闻仲在截教友人众多,也给姜子牙带来不少麻烦。
可以这么说,在修行界,闻仲已经不能再有进步了,而在凡间,闻仲也是位极人臣且极受尊重的人,真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巅峰,像这样一个人,他还能在追求什么呢?恐怕也就真只能像他在黄花山观看山势时说得那样“避静消闲”了吧!在古代隐士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没受到当朝的重用抱负无法施展无奈去隐居,另一种则是已享受了人间至乐看透了人生再去隐居。像前一种,有很多著名的隐士都是如此,比如陶渊明,才华横溢却要受那等腌臢气,不肯为彭泽县令那五斗米的俸禄折腰选择归隐;而后一种则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达到的高度,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范蠡、张良,辅佐君主建功立业,自己位极人臣,已经看透了这个世道,故而选择归隐,而他们的归隐无疑是最优选择,像范蠡归隐后丛商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而张良在功臣身退后“学赤松子游”,躲过了汉高祖刘邦及吕后对西汉开国功臣的屠戮能得善终,这两人是很多人都学不来的。
但今天侠客君文章的主人公闻仲,却是可以如此。若闻仲能够在位极人臣之时,及时退隐,也不会最后在绝龙岭兵败归天了。《封神演义》虽然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但是毕竟作者是明朝人,小说里有一些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是很正常的,所以似闻仲这等朝臣,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纣王朝中不安、外面处处反叛,这种时候让闻仲这等忠臣放开一切不管,自己归隐去享受怡然之乐,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闻仲心里面还是对那种生活特别羡慕,所以才会发出“若是朝歌宁静,老夫来黄花山避静消闲,多少快乐”的感慨。命运的轮盘却没有眷顾这位为商朝续命的忠臣,闻仲最终兵败身死绝龙岭,一道魂灵在飞往封神台之前,还先往朝歌,劝谏纣王要“勤修仁政,求贤辅国”,只可惜纣王昏庸无道,连闻仲死后的逆耳忠言都听不进去,最终身死国灭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诸君以为何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