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个陵区原来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目前,明十三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以后的13个皇帝的陵墓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朝十七帝,但由于英宗曾经2次登基,一次年号正统,一次年号天顺,所以实际上只有16位皇帝。但为什么又只有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代宗),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这十三个陵墓是:十三陵首陵-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思陵。
十三陵中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它与定陵一起,同为主要参观对象。
长陵:是明成祖朱慷的陵寝建筑,横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被恩殿建于1427年,十分雄伟壮观,它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殿内有32恨金丝柄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0米。梁、柱、擦、椽、斗拱等构件,皆用椭木制作,虽历时五百余年,仍牢固如旧,香气袭人。它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
定陵:是明神宗帝朱谢钧的陵寝,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己于1956一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活轻巧。
?
十三陵各个名字的由来,如下:
长陵以“长”命名,可寓“久远”“长久”之意,其陵名寓意吉祥
献陵的“献”字,除了“享献”之意外,还可释作“圣”,《谥法》:“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可见,“献”含褒扬含义。
景陵的“景”字,寓意“大”及“光明”之意,此外还有“仰”、“慕”等含义。
裕陵的“裕”字,可指衣物丰饶,又指行宽政而使百姓安宁。
茂陵的“茂”字,有“丰盛”、“美好”之意。
泰陵的“泰”字,意为“平安”和“安定”。
康陵的“康”字,有“安”、“乐”“昌盛”之意。《谥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
永陵的“永”字,寓“遐”、“远”意。
昭陵的“昭”字,意谓“明”、“光”。
定陵的“定”字,寓“安”、“静”之意。《谥法》:“纯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
?
庆陵的“庆”字,寓“善”、“福”之谓,又指“道大行也”。
德陵的“德”字,为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又,“感恩曰德”。《谥法》:“绥柔士民,谏争之威,执义扬善曰德”。
思陵的“思”是清朝定的。由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有怀柔汉满两族关系的需要,用乾隆帝的话说就是“仇复前朝”,即为前朝统治者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