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有四位(和硕怡、恭、醇、庆亲王)是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立功受封的,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功勋卓绝的皇亲宗室。“八大铁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稳的当属礼亲王代善。靠着不断地忍让,夹着尾巴做人,才得以在险恶的宫廷争斗中自保。代善死时66岁,是“八大铁帽子王”中最长寿者。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中,豫亲王多铎、承泽亲王硕塞、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四人因病早夭。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暴死。其中岳托41岁、多尔衮39岁、豪格38岁、多铎36岁、萨哈廉33岁,硕塞只有27岁。另一个“铁帽子王”济尔哈朗虽得善终,活得却很艰难。多尔衮当权之时,他受尽了排挤,最后又被挤出决策机构。直到多尔衮去世,济尔哈朗才在政治上得以解脱。
礼亲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将近一半。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极所以能够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拥戴”之功。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勋劳”,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
天命十一年(1626年)8月11日,努尔哈赤驾崩,后金政权一时陷入真空,汗王虚位以待,当务之急是选定汗位继承人。代善作为贝勒代表,“合辞”请皇太极即汗位,皇太极却说自已能力有限,“不克负荷”。不管众贝勒如何劝说,皇太极就是不肯就位。无可奈何之下,代善父子率众贝勒一拥而上将皇太极抬起,从大衙门一直抬到城内西北角太祖灵前。
面对太祖灵位,大伙一边举哀嚎哭,一边强迫皇太极表态。其实,皇太极这样做只不过是“拿拿把”而已,他哪里肯错过这个他企盼已久的良机?就这样半推半就地登上后金国汗宝座,其实内心是高兴惨了,也默默地给代善一家记了一功。
十年后,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改“天聪汗”为“崇德皇帝”。同时,设立“铁帽子王”。为了酬谢代善一家的拥立之功,皇太极封代善为礼亲王,其子岳托和萨哈廉分别被封为成亲王和颖亲王。这就是代善一家仨“铁帽子王”的来历,也是“铁帽子王”制度的历史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