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这两人最被人们称赞,忧国忧民诸葛亮,忠心赤胆关羽,蜀国能在三国中左右逢源,这俩人的存在给蜀国带来诸多筹码,两人同在刘备身旁,一人是桃园结义的好兄弟,一人是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定天下之才。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这是刘备能创立蜀国的根基。
俩人作为蜀国成立的功臣,理应在刘备身旁尽心尽力,蜀国利益就是俩人的最终利益,可事实又如何呢?俩人表面上比较和谐,但背地里不少阴谋论者都怀疑,关羽败走麦城。这其中就有诸葛亮的暗箱操作,甚至不夸张的说,关羽被刘备放弃了。
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的失败,表象上是关羽被自家人坑了,实际上是关羽贪功冒进,刘备对于这种情况又选择默认,这种言论听起来是不是很虚假?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怎么会是关羽死亡的助推手,关羽为什么又如此的贪功冒进呢?
关羽最后的疯狂与作死
关羽从水淹曹军之前,刘曹两大军事集团就曾有过对峙,对汉中的渴望,刘备已经用尽计谋,两边刚对峙结束,关羽便来了水淹七军,将于禁俘虏,此时他的个人威望达到顶点,前期如此从顺利,让关羽在蜀国乃至三国中都拥有较高的个人声望,曹操喜爱关羽,可曹操更忌惮关羽的能力,这场仗甚至让曹操有迁都的想法,只是最终未能实施。
本来应该大胜而归的关羽,却被曾经的盟友捅了刀子。攻打襄樊时吴国也出了不少力气,只是吴国小心思很多,看到关羽远离荆州,对荆州的渴望导致吴国有不少小动作,为了得到荆州吴国还对糜芳进行策反,刚刚还是盟友的两国,突然反水这不是关羽能想到的,陆逊先是占了江陵逼的关羽退守麦城,没了后路的关羽只能选择冒进,在和徐晃的对阵中,关羽的锐气受到打击,回又回不去,如此只能选择麦城,这时的关羽其实并未十死无生,他向刘备的义子求援,当时正镇守上庸的刘备义子刘封,此时却充耳不闻,如此见死不救,逼的关羽只能自行突围,人困马乏的情况下,贸然突围,关羽自然难以成功,在麦城被困,死于临沮。
从水淹曹军到兵败不降,这短短的几个月里面,关羽就好像在做梦一般,谁能想到关羽最后的下场竟是尸首分离,这短短的几个月变化的太快太快,可以说刘备军事集团都没有反应过来。
关羽水淹曹军的行为和蜀国当时战略并不相符,两国刚刚对阵,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可关羽如此调兵遣将,诸葛亮对其行为的约束极为有限,蜀国的领导人还是刘备,诸葛亮也只是管理后勤,还没到诸葛亮说话的时候。
综上所述,关羽很有可能是被自己在战争中的胜利冲昏头脑,忘了荆州对吴国的重要,自食恶果!
原因有二:
其一,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管理后勤的人员,对派遣援军的话语权较小,关羽作为刘备的兄弟,在支持方面,肯定站位刘禅,这就代表诸葛亮不可能去打压甚至借别人的手杀害关羽。隆中对已经明确表示,蜀国要图谋天下,必须要汉中和荆州。诸葛亮不可能会选择失去荆州这个选项。
刘备的儿子刘婵也需要一个威望极高的人站他身后,综合来看关羽是一个不错人选,占着荆州这个好位置,又有未来的皇太子需要,关羽被自己人谋害的可能性非常小。
其二,刚刚打了一仗的刘备集团需要休息,而关羽在襄樊的成功,让他忘了吴国的丑恶嘴脸,忘了刘备集团刚打完汉中,对自己的支援极为有限。这也就不能难看到。为什么在麦城关羽叫不来援军。刘封距离关羽比较近,但面对关羽的支援请求却无动于衷,显得那么无情。
小结:
关羽之死有多方面原因,其贪功冒进丢失荆州,让诸葛亮的隆中对落空,夺汉中占洛阳这一基本战略,因为关羽而失败,从诸葛亮斩马稷看,对关羽的失误,诸葛亮自然也会大怒,只是这个国家需要关羽,需要他镇守荆州,作为太子的刘禅也需要关羽的助力,本来打完襄樊的关羽,不那么贪功冒进,对吴国有一定的防范,这些事情都可以避免,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蜀国军事力量错误的估计,才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