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请关注
#青凝说历史#
自古能臣是判断一个人的才能而非立场的词语能臣不单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谓的奸臣所谓的能臣都是社会上的精英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能臣、救世之能臣。
然而建文帝时期恰恰缺少的就是乱世之能臣。
朱元璋死后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同时他又给他的孙子留下了一笔“遗产”恰恰是这笔遗产葬送了朱允炆的统治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留下了两笔“遗产”其中一笔就是建文帝的藩王叔叔们。
朱元璋时期将他的儿孙全部封了王居然有24个之多全部是他的儿孙。每个王都有自己的王府及军队军队的数量不等人数大概是九千之六万人。区区几万兵马确实不能和朝廷抗衡然而燕王有一批特殊的部队—朵颜三卫今天的雇佣兵此处不过多介绍这样给他后来的反叛增加了额外资本。
建文帝即位后意识到了藩王的威胁登基后仅一个月左右
他在智囊团的建议下决定撤藩先后裁撤了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手段毫无仁慈可言一改其在祖父朱元璋面前的宅心仁厚。此时的燕王朱棣意识到危险暗地招募兵士制造兵器为早饭做准备后来便发动了“靖难之役”将他的侄子建文帝赶下皇帝的宝座。
上文中还有一笔“遗产”同样是朱元璋留给他的那就是留给他的文臣武将。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是朱元璋生前曾经说过的如果遇到有野心不恭敬的大臣和奴才那么一定要派兵镇压从而来达到清君侧的目的。朱棣觉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就是奸臣定要全部绞杀消除。
其中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位智囊团就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治理天下的能臣。他们可能是治世之能臣但绝非是乱世之能臣。
首先是方孝孺翰林侍讲六岁就会写诗他是读书人的偶像绰号“小韩子”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
第二位齐泰今南京人1384年乡试第一名1385年又高中进士可见齐泰本人天资聪慧有一定的学术涵养。文人出身从未带兵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任命前曾对朱元璋提问的问题对答如流能说各地守将的名字及大明江山地理形势说得头头是道受到赞赏。
第三位黄子澄江西人洪武十八年会元称号直接被选为东宫伴读。建文帝做太孙期间曾问他藩王如果将来造反怎么办黄子澄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取胜。文帝稍感宽心。
以上三人的共同特点就是饱读诗书、文人巨匠、虽有远大抱负只不过都是书呆子罢了。他们绝非乱世之能臣。
削藩及靖难之役中这个智囊团有几处非常大的决策失误直接导致建文帝集团的失败。
在靖难之役中方孝孺只是朱允炆的文胆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他手。但他只是一个儒生他不是军事天才在靖难之役中不能给朱允炆更多军事上的帮助。
齐泰和黄子澄在削藩先后顺序上出现了分歧齐泰主张首先对燕王下手而黄子澄建议先剪除燕王羽翼再徐徐图之从历史实践证明这个决断是错误的。此时的燕王根本没有反叛的心里而随着其它五位藩王被撤销后才有反叛的野心这样做也给了燕王足够的起兵准备时间。
朱元璋忌日燕王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代为祭拜既然要决定削藩齐泰立马建议建文帝扣押朱棣三个儿子当作人质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也赞成齐泰的做法然而黄子澄觐见说是怕打草惊蛇此时五六位藩王已经被撤了将燕王的三个儿子放了简直是书生误国啊。
而兵部尚书齐泰得燕王即将举兵的密报立即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即逮捕朱棣这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张信虽然是朝廷官员但燕王亲任的都指挥使燕王的亲信、老部下齐泰居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简直是儿戏。
自此燕王朱棣彻底反叛此时朝廷无将领可派。洪武年间大将如云现如爷爷只留给他一名守城大将长平侯耿炳文了善于攻城的蓝玉、王弼等都被杀了。耿炳文后来兵败真定。
黄子澄的第二次失误耿炳文兵败后黄子澄举荐纨绔子弟李景隆大将李文忠之子为主帅接替耿炳文建文帝夸赞李景隆为“周亚夫第二”然而事实证明李景隆为“赵括第二”。
在《明史》肯定诸人的忠贞但是同时也指出他们缺乏制胜之策。他们虽然支持自己的帝王也知道削藩是有利于皇权统治的但是作为臣子他们却没有为皇帝分忧。面对削藩的问题他们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办法反而使自己的君主因为他们的计策而国破家亡。
乾隆帝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