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和韩国,作为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圈的两个国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却采取了不同的路线,其中一项引人关注的共同政策就是主张废除汉字,推行本民族文字——朝鲜的谚文和韩国的韩文。这一政策背后的原因和执行过程复杂,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认同的诸多因素。
朝鲜半岛早期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成为统治阶层和贵族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朝鲜半岛从新罗、高丽到朝鲜王朝,汉字一直是书写官方文件、记录历史、制作法律文书的唯一文字。这种现象导致了朝鲜半岛贵族对汉字的熟练掌握,但普通百姓几乎不懂汉字,因此文盲率很高。
15世纪,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裪)意识到语言障碍导致的教育和治理困难,于是下令创制了一种表音文字,也就是今天的谚文(在韩国称为韩文),用于帮助平民学会识字。这种文字简单易学,在传播教育和教化民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当时,汉字仍然是上层社会和官方的主要书写工具。
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清朝的控制,朝鲜半岛逐渐被日本吞并。日本的殖民统治加剧了汉字的边缘化。为了彻底切断朝鲜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日本殖民政府推行日语,并限制汉字和谚文的使用。这种强制性政策激发了朝鲜半岛人民的民族意识,反抗日本的文化压迫成了爱国的表现。在这种背景下,谚文的推广和使用成为了反抗日本文化殖民的重要象征。
1945年日本战败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分别成立了韩国和朝鲜。两国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采取了废除汉字的相似政策,原因大致相同:通过推行民族文字来强调国家独立性,切断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并推动民族认同的重建。
在韩国,废除汉字的政策更为渐进。尽管早在1948年,韩国就开始推行《谚文专属用途法》,试图全面推广韩文,但由于韩文的表音性质,容易造成意思混淆,因此韩国一度允许在韩文旁注汉字,以避免理解上的误差。然而到了朴正熙时期,韩国加速废除汉字,取消小学的汉字教育,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减少汉字的使用。
相比之下,朝鲜在推行废除汉字的政策上更加激进。1948年朝鲜建国后,金日成政权迅速宣布全面废除汉字,转而大力推广谚文。朝鲜的这一政策意在通过语言的独立,彻底摆脱中国的文化影响,并强化朝鲜的独立自主和民族主义意识。
尽管韩国和朝鲜都废除了汉字,但这一政策的执行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在韩国,谚文虽然易学,但由于其表音文字的特性,很多词语的多义性和同音字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了避免混淆,一些书籍和学术论文中,依然保留了汉字的使用,以确保准确传达意思。
朝鲜在全面废除汉字后,也面临了类似的困境。为了提高理解力和文化素养,1968年朝鲜一度重新在高中课程中引入了汉字教育,但这仅是暂时性的尝试,之后汉字再度被逐渐淡化。
从政治和文化角度来看,朝鲜和韩国的废除汉字政策反映了两国追求民族独立、去殖民化和强化民族认同的愿望。朝鲜和韩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文字,强化民族文化自信,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上的挑战,但两国都坚持以谚文或韩文为主要文字。
如今,汉字在韩国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但在某些正式场合、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中,汉字仍有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朝鲜几乎完全不再使用汉字,除了一些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研究领域之外,朝鲜民众几乎不接触汉字。
两国废除汉字的过程表明,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政治和历史认同的重要载体。朝鲜和韩国通过推行自己的民族文字,表达了对独立和主权的渴望,虽然废除汉字带来了实践上的挑战,但这项政策的实施深刻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文化面貌。
朝鲜和韩国废除汉字的举措是出于民族独立、文化认同和政治需求的综合考量。
最后,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朝鲜曾是大汉国土,所以说朝鲜人是汉人也不为过。朝鲜话其实就是一种汉语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