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行驶的,新的事物总是能够战胜腐朽的旧事物来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即使是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在革命者的一声枪响之后,分崩离析。而作为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正统皇帝,溥仪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光绪三十二年冬,光绪帝重病去世。年仅3岁的溥仪,在慈禧太后的扶持下继承了皇位。而此时的清政府早已病入膏肓,抵挡不住新生革命力量的冲击,最后迅速灭亡。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的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当了三年皇帝的溥仪,宣布退位,成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第一次宣布退位以后,辗转于各个势力之中,妄图复辟,12岁的溥仪,在张勋的扶持下,再一次地坐上了龙椅。最终,这场历经十几天的闹剧以张勋出逃,溥仪再次退位而告终。
日本人也正好看中了溥仪的政治作用,于是在日本关东军队的护送之下,溥仪来到了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然而在这里,溥仪并没有享受到皇帝的待遇,也没有实权,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傀儡。在日本战败之后,他就马上又被抛弃了。作为战犯的溥仪在战犯所中度过了很长的一段人生时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才被特赦,成为普通的中国公民。获得特赦后的溥仪,在政府的帮助下,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在植物园中打打杂,养养花草。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是不幸的,亲眼目睹了自己王朝的覆灭;而他又是幸运的,逃脱了末代皇帝被杀害的命运。晚年时期的溥仪,除了养养花草陶冶情操之外,还自己专研文学和历史。作为一个皇帝,虽然没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溥仪仍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六岁就开始读书,也算是一个博学多识之人。
从战犯管理所中被释放出来后,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溥仪找工作的故事,比如他相当医生治病救人,想当导游介绍故宫,但都因为他的身份被拒绝了。在溥仪找工作的过程中,郭沫若也曾找上门,让他和自己一起研究清朝的历史,作为清朝覆灭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溥仪的看法无疑是珍贵的,而且富有说服力的,同时溥仪的国学自幼就很好,毕竟皇室的教育还是强的。
然而没想到的是,溥仪的回答让他非常尴尬。面对郭沫若的盛情邀请,这位末代皇帝只回答了五个字:“我不懂满文。”这让郭沫若非常的尴尬。一个满人,尤其是一个满族的皇帝竟然不懂满语?相信很多人都会吃惊,但事实上,溥仪说的确实是实话,他只是会说一些满语,但他的满语还达不到满人的平均水平。当时清兵刚刚入关,为了保护机密,他们的情报什么的都是用满语写的,这样不仅可以保密,也可以显示满人身为统治者的独特性,当时要想入朝当满人的官,汉臣们也必须学习满语。
但是随着汉文化的反噬,清王朝的满文化就渐渐失去了力量,到了康熙年间,整个朝廷推崇的其实都是汉文化,康熙为了笼络汉族读书人,还开设了博学鸿词科,他本人也是一位汉文化自身的学习者和受益者。当时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八旗子弟,都在学习汉文化,学习汉语,这在当时是大势所趋。
听到溥仪的这般回答之后,郭沫若便黯然地离开了。可能这只是溥仪为了不想当郭沫若的助理而找的借口,也可能是溥仪真的不懂满文(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有提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的满清时期,统治者对于汉族文化并没有盲目的排斥。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最后甚至完全的被汉化。所以作为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从小接受的是汉族的思想文化,不懂满文也是说得通的。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位曾经的末代皇帝,都拥有了自己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