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史的时候,一直觉得萧何这人很神,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导航,光凭一匹马,就跟雷达制导一样精准的追上了独自离去的韩信,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传奇故事。不过再仔细想想,总觉得这事透着诡异,萧何真的追过韩信么?还是这本就是两人合谋导演的一场大戏呢?
关于这件事,史记的《淮阴侯列传》中有详细记载,总结下来很简单,韩信投奔刘邦,但是不得重用,后来夏侯婴发现是个人才,推荐给了萧何,萧何同韩信几番交谈下来,甚为折服,于是数次向刘邦推举韩信,但是刘邦还是没当回事。
韩信心灰意冷之下,骑马离开了刘邦准备另谋高就,萧何下班回家后,得知此事大吃一惊,二话不说骑马就追,折腾了快两天才把韩信劝回来。刘邦看萧何如此重视此人,也总算听从了萧何的建议,重用韩信。最终韩信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勋,没有韩信,恐怕刘邦早就被项羽给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萧何凭什么能够准确的找到韩信?韩信是否真的心甘情愿离去呢?其实仔细想想,这很可能就是两人自编自导的一场大戏。
首先我们来说说追韩信的路线。按照史料记载,韩信是在南郑离开队伍的,也就是今天汉中市南郑区,离开后韩信一路向南,走的米仓道翻越米仓山,在距离南郑一百四十多里的孤云两角山处追上的韩信。
单程一百四十多里,来回就是三百里,而史记里记载,萧何总共只用了“一二日”(居一二日,何来谒上)。换句话说,萧何大概一天要跑200里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呢?古代的战马一口气也就是能跑30里,然后必须要换马,不然速度会直线下降。所以古代的驿站一般间隔就是30里,这样才能通过换马保证送信的速度不降。
而萧何追韩信可就一匹马,没有换马一说,想要日行200里基本不太可能。退一步说,就算萧何的马真的是千里良驹,那总不能自带导航吧。这一百多里路,多少个岔道,多少个路口,只要一个走错,就不可能见到韩信。
能准确无误,毫无误差的找到韩信,这几率跟中个大奖也差不多了。
再看看萧何的做法,也带着一丝诡异。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大管家,虑事周详,严谨细致。一个人支应着几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而丝毫不乱。这样的人,居然会在听到韩信不辞而别后,单人匹马直追而去,连向身边人交代一下干什么都没有。
以至于刘邦都以为萧何也离自己而去,逃亡了,郁闷了一两天。(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这怎么都不像是一个老成持国之人的做法。你就是再着急,也不至于没时间找个人告诉一下刘邦自己的去向吧。公务员出境,应当向组织汇报。这是一名公务员的基本觉悟,怎么萧何这样一个高级公务员竟然会不知道呢?
摆明了是故意不说,好让刘邦着急一下,从而更加重视自己随后提出的要求,这里就是一个伏笔,而且是极其高明的伏笔,符合萧何的一贯作风。
再来看看韩信,韩信真的打算走么?当然不是。
当时的天下形势,两大主要势力就是项羽和刘邦,韩信早期已经投奔过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如果现在再从刘邦处离开,那么天大地下,已经没有他可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了。
另一方面,韩信是一个特别重视名利之人。为了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愿望,他能忍胯下之辱;后来为了能够被封王,他甚至在刘邦被围,危急时刻趁人之危的要挟,想要让自己出兵解围先要封自己为齐王。
功利心如此强的一个人,是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能够成功的。而刘邦是当前韩信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一定会紧紧抓住,而不会轻言离开。
刘邦虽然并没有重用他,但毕竟也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小官,总比项羽让韩信当大头兵要强得多。更何况在刘邦处,夏侯婴和萧何这样的高级官员都很赏识他,也算是有根基,目前欠缺的只是让刘邦更为重视他的一个机会。
如果这时候离开另谋高就,一切就要从头再来,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对韩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利用萧何的关系,想办法引起刘邦的重视,从而一飞冲天。
有这样的前提,萧何和韩信合伙导演一出大戏就完全可能了。这一切就是要做给刘邦看,让刘邦知道为了韩信,萧何可以失态,不顾一切的去追,从而大大增加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分量。
至于刘邦是否看穿了这一切呢?我认为其实刘邦是知道的,在萧何回来后刘邦问他究竟去干嘛了,萧何回答去追韩信,刘邦说了一句(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后人的解释中,都说这个“诈”的意思是说,你不要骗我,你怎么可能是去追韩信呢?但其实,仔细想想,这个诈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说追韩信这件事本身就是“诈”,是一场戏。
刘邦早已经心知肚明,只是不想深究,不愿意点破而已。他已经决定给韩信一个机会了,自然要给未来的大将军保留面子,但同时也不露声色的告诉萧何,不要耍小聪明,其实我什么都知道。
这大概就是帝王心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