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孙中山先生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的爆发,也让在中国存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孙中山先生为国民带来了新思想,带来了民主和科学,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但孙中山先生有一个想法却让大家颇为不解,那就是想要定都伊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对我们社会进步起到的推动,相信每一位朋友都十分清楚,在辛亥革命后,大家推选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因此也被称为“国父”。
孙中山先生创造了三民主义,为了能够建设新中国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孙中山先生有着自己的政策方针,在行政方面,他主张均权,不能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也要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主张进行现代化的政治、军事建设,尽快从封建社会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同时还大力发展国内实业,支持外资在国内进行投资建设,孙中山还主持修订了中华民国的第一部民主主义的法律,他一心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希望能够给国民带去幸福民主的生活。
而在他众多政策方针中,有一条就是关于定都的问题。在众多城市中,孙中山却希望定都伊犁,甚至对外宣称,如果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就要将首都定在伊犁。
这让很多人十分不解。自古以来,定都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大事,在哪里定都,就意味着经济政治中心在哪里。
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同时还是最高权力所在地,首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
在宋朝之前,首都主要选在北方,因为那时的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流域附近,到了宋朝以后,一些朝代也将首都定在南方,当时南方的经济也发展迅速,小农经济非常蓬勃。
而孙中山对于国家首都也有自己的理解,他曾经提出过“一都四京”的构想。
一都主要是指武汉,以武汉为都城,四京分别为重庆为西京、江宁为东京、广州为南京、北平为北京。
希望通过以武汉为中心,实现中国东西南北四大地理位置的平衡发展,但后来孙中山又认为武汉以平原居多,不利于首都安全,又提出将都城定于伊犁。
其实最初孙中山并非直接想要选择伊犁,在最初还没有定都时,他就与政治家章太炎就定都问题进行过深入讨论。
章太炎
为了能够利于新中国的发展,在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十三朝古都西安成为首选。
但是经过章太炎多重考虑,希望能够将首都定在武昌,在章太炎看来,武昌是个人杰地灵的位置,水域丰富,地势平坦,土地富饶。
章太炎认为如果将首都定在武昌对国家发展将有很大助力,同时他不赞同将首都定在北京等位置,认为北京太过于靠北,不利于对全国进行管辖。
而孙中山认为,如果想要一统神州大地,就不能将首都定在武昌,而要定在西安,但西安也无法满足孙中山的要求。
毕竟从唐朝以后,经济重心就逐渐南移,西安过于靠北,不利于首都的经济发展。
南京曾经也成为孙中山的备选城市,但是太平天国的孙秀全就在南京定都,然而仍没有起势。
孙中山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心中格局定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在当时孙中山就提出了将首都定在伊犁的主张。
伊犁位于新疆境内,距离边疆十分近,按理说首都是不能建立在距离边疆太近的位置,因为边境易产生冲突,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是非常大的威胁。
但是孙中山考虑的并不是安全,而是希望中国能够一统亚洲,而伊犁正是靠近亚洲的中心位置。
伊犁北边和中亚连接,南边和和印度接壤,有着得天独厚的外交条件,同时在过去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伊犁的建设,大力发展伊犁的经济和军事。
将首都定于伊犁也有利于对西部地区的管理,而且边境一旦有什么问题出现,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而且还可以和苏联进行更深的交流。
同时伊犁远离东边海洋,深居内陆,不易受到海上的威胁。除此之外,孙中山认为定都伊犁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沟通,带动东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伊犁三面环山,城内还有新疆最大的伊犁河,是新疆最大的粮食生产地,同时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黄金资源丰富。
伊犁的气候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尽管在国内看伊犁的地理位置不怎么好,但是在整个亚洲中来看,伊犁的位置是比较中心的。
这些成为孙中山选择伊犁的主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孙中山的宏伟蓝图,希望中国能够一统亚洲,成为亚洲地区的第一强国!
这样伊犁就成为了整个亚洲的中心,可见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中华民族屹立于亚洲之巅的期望非常之高。
孙中山先生作为“国父”,自然想法和规划都比其他人更加长远。
但现在来看定都伊犁风险比较高的,因为各国不断发展,对于领土和资源的争夺日益严重,边境冲突层出不绝。
如果首都位于边境,非常容易受到这些冲突的影响,不利于国家政治军事的局势安定,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但在当时,孙中山先生有着不同常人的眼光,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些规划,就撒手人寰,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不管有着怎样的规划,都体现了他的伟大抱负。
但是孙中山先生独到的眼光在当下也体现了出来,伊犁现在经济建设前景十分明朗,发展的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