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大授衔一共产生了57位上将,但当时战功和履历符合上将军衔的人远不止这57位,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最终与上将军衔失之交臂,其中有一个人名叫李井泉,他的经历非常特殊。
李井泉在共产党中也算非常有声望的一位了,早在南昌起义时,他就主动联系朱老总,带着自己组建的农民自卫队参加了起义,后来又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做了毛主席的办公室秘书长。
在红军队伍里,李井泉是难得的军事政治样样精通的多面人才,所以无论是在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还是解放军时期,他都在军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位。值得一提的是,李井泉在抗战时期还担任着八路军120师358旅的副旅长和政委,要知道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八路军的副旅长和旅长最低也是上将。
至于李井泉为什么没有军衔,只是因为当时他离开了军队,成为了四川省的一把手,担任着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局第一书记等重要职位。但以他的身份和资历,只要在今后回到军队工作,绝对可以补授上将军衔。只可惜在他主政四川时期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愧疚了一辈子,便不再提上将军衔的事了。
1959年,饥荒横行全国,各省市都在向中央求粮,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粮食产量向来丰富,所以正是四川负责人的李井泉对中央调粮的要求欣然同意,但让李井泉没想到的是,那年的灾情过于严重,连四川地区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但一想到全国各地还有那么多挨饿的同胞,李井泉选择向中央隐瞒了四川的灾情,继续向全国输送粮食。
但全国的灾情却迟迟不见好转,李先念和周恩来都先后为筹集粮食的事出面协调,李井泉只好一忍再忍,期间他也曾和省委领导商量此事,但没人站出来说话,结果就导致了本能平安度过旱灾的四川反而因为外调147亿斤粮食而爆发浮肿病,一半的病患都没能熬过那场灾难。
李井泉当然也不想看到这样的惨状,其实他在1960年曾向中央提出四川也将面临民众挨饿的问题,但中央眼看着其他省市更严重的灾情,只能选择委屈李井泉。1962年,李井泉深知自己难辞其咎,主动做了检讨,并在检讨中将所有责任都归咎到了自己身上。
毛主席曾评价此事,说李井泉太过大公无私,不懂得大功有私。不过在当时复杂的坏境下,谁又能说清楚李井泉的对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