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俊,这个人在历史留下的痕迹不多,但也曾差点染指皇帝之位。从溥字辈不难发现,溥俊和溥仪是一辈人,且比当时的皇帝光绪也就是载湉小上一辈。没错,溥俊就是当初慈禧指定的光绪接班人。
不过,我们也知道,光绪之后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是溥仪,而非溥俊。溥仪、光绪都出自醇亲王一支,而溥俊出自端郡王一支。
当时的端郡王是载漪,载漪的父亲奕誴是到道光的儿子,也就是醇亲王奕??奕??的五哥(醇亲王是老七)。后来,载漪被过继给瑞郡王奕志为嗣子,他也继承了瑞郡王的王位。那为什么载漪是“端郡王”而不是“瑞郡王”呢?原因是慈禧的笔误,“瑞郡王”被写了“端郡王”。
慈禧对这件事这么马虎,自然也惹得载漪生父的不满。
不过,端郡王载漪可不这么想,他本来就娶了慈禧之弟的女儿,也就是慈禧的侄女为妻,自然得更抓住慈禧这棵参天大树。说俗点,载漪更会讨老佛爷的欢心,这点恭亲王和隐志郡王的都比不上,这也是为什么溥伟和溥伦没能成为进入决赛圈的原因,即使他们似乎比溥俊更适合继承皇位。
说了那么多,慈禧为什么要换皇帝呢?原因就是光绪太不“老实”了。众所周知,慈禧是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她企图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外只输出自己的意志。
从小,她也是这么控制光绪的,甚至还让他叫自己“亲爸爸”。不过,光绪并非是一个天生的“傀儡”。相反,他还是有那么点进取心,也接触了一些国外的思想。所以,在1898年,他才会在康有为等人的推动下推出变法。
眼瞅着,自己一手扶持的“傀儡”竟然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还有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意思,慈禧着急了。触犯了自己的利益,慈禧想来都会报复。仅仅103天后,慈禧就叫停了变法,并将光绪帝软禁。
也是在这个时候,慈禧起了废黜光绪帝的心思。一年后,慈禧谎称光绪帝有病,还把这件事通知给了各国的使馆。谁料,那些公使根本不相信慈禧的话,纷纷说要派人来给光绪医治。慈禧的阴谋,外国人都清楚,本国读书人自然也清楚,他们纷纷上书反对慈禧的阴谋。
舆论的压力,慈禧是受不住的,于是她决定加快脚步,在宗室里挑选继承人。靠着和慈禧的关系(妻子是慈禧的侄女),以及拍马屁的功夫,载漪之子溥俊(14岁)顺利进入了慈禧的法眼,并被钦点为皇室接班人。
1900年1月24日,慈禧动手了,称光绪帝“痼病缠身,艰于诞育“,由此立溥俊为大阿哥,继承自同治(慈禧的亲儿子,英年早逝)一脉。而且,溥俊还进了大阿哥所,并且有专人教导。
不过,慈禧终究是看错了人。尽管她处心积虑地派人辅导溥俊,希望他能早日胜任国君之位,换句话说,就是当自己的枪杆子。但这个大阿哥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活脱脱一个典型的八旗子弟。
每天,他不是遛鸟玩乐,就是吃吃喝喝。师傅一来,他也不乐意,就是喜欢跟小太监呆在一起。而且,他还尽喜欢得罪人,比如捏了几个叫“李鸿章、奕劻“等的小人,还将他们的头颅砍去。
不仅如此,溥俊曾多次对大臣做出“不合适“的举动,还多次调戏宫女,连慈禧都看不太下去。看来,这个溥俊只有当皇帝的运气,却一点当皇帝的能力都没有。
慈禧也曾想把大阿哥废了,不过这之前册立的旨令可是自己下的,这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而溥俊成为大阿哥的消息很快又传到了各国大使耳中,他们的意思是坚决反对。而此时国内的各种运动又愈演愈烈,载漪这边人又鼓动慈禧宣战,慈禧又想利用国内势力清除外国的势力。不过,慈禧的这番想法和举动又是让洋人极其不满,之后的事大家也知道,慈禧仓皇离京,竟开始了流亡生活。
后来,事情平息了,但余波未尽。外国人这边要求惩办那些好战的朝中大臣,载漪就这样被流放。
溥俊自然也没什么好日,慈禧原先还愁着找理由废掉大阿哥,现在就“合理“地将其废掉。
之后,溥俊的生活可不好过,先是被撤除了“大阿哥“的名号,还被改为地位最低的入八分辅国公。
再之后,历史上几乎就没有溥俊这号人了。1942年,溥俊在穷困潦倒中死去,死后不葬。7年后,他才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