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是周总理的救命恩人,去世后,周总理和五大元帅亲自为他抬棺
创始人
2025-07-26 20:32:32
0

“相国人夸佐沛公,收图运饷守关中。不知用蜀为根本,此是兴王第一功。”

南宋学者徐钧对一代

贤相萧何

的评价。在这首诗中,徐钧认为萧何开发蜀地,稳固后方,为刘邦称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兵家常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可见,想要在前方创造非凡的战绩,必须有充足且稳定的后勤保障。在近代,党的军队从几千人的队伍发展成为百万雄师,不仅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作战,还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其生活和战斗的物资是如何保障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曾救过周总理的性命,总理一辈子都不曾忘记他,毛主席曾称他为“红色萧何”。他死后,全国上下为他举办了一场超高规格的葬礼。虽然他死后获得如此殊荣,但是他生前却没有太多名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他连军衔也没有,临死前也没能回到祖国。

“别出心裁”杨立三

这个人就是

杨立三。

如今,提起“杨立三”这个姓名,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他的事迹来,人们都会惊叹:“原来就是他!”

图一杨立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7月1日是党的生日,我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隆重的阅兵仪式。人民解放军雄姿英发,士气高涨,令世界都为之惊叹。在2019年的阅兵仪式上,仪仗队举着国旗、党旗和军旗首先通过天安门。这是三面旗帜首次共同出现。

我军的第一面军旗是在秋收起义时亮相的,而

第一面军旗的设计者就是杨立三。

那时候,党的队伍刚组织起来,许多关键的标志还没有设计,组织就安排杨立三设计军旗。

图二我军的“第一面军旗”

既然是工农革命军,那么旗帜的底色一定是令人振奋的鲜红色。但是旗帜上要设计什么图案好呢?五角星代表共产党,但是只有五角星和红色的旗帜,又不够美观。

杨立三深知这面旗帜的意义,他想尽力将这支军队的精神全部展现在旗帜上。

思来想去,他决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那时候,加入军队的许多战士都曾是工人或农民,杨立三与他们交流起图案的事情,大家为他出的主意。只是大家的想法都各不相同,杨立三还是没能敲定旗帜上的图案。

有天晚上,杨立三还在思考应该用什么图案。他回忆着战士们的话,突然想到,大家的灵感都是从身边的事物中产生的,那不如就用最常见的东西做图案吧!

队伍中的工人和农民多,那就用斧头代表工人,用镰刀代表农民。

战士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关系融洽,战斗时候也互相帮助,就如同一对叠放的斧头和镰刀。于是,第一面军旗就这样诞生了。

斧头和镰刀虽然是工具和农具,但是当它们挥舞起来时,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充足的物质财富,还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必要的时候能够当做武器。

那时候的中国,许多普通百姓都是工人和农民出身,因为受不了“

三座大山

”的压迫,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杨立三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农革命军的气质,部队的领导们看了都很满意。这面旗帜见证了

秋收起义

,见证了“

朱毛会师

”,见证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除了设计旗帜,杨立三也是设计枪支军备的好手。有一次,毛主席感慨工农革命军的战士们作战时装备太落后,将来想要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必定会遇到困难。

负责任的杨立三将这话听进了心里。尽管他之前从来没有学过枪支军备的设计,但是他自己找相关的资料,挑灯研究,经常通宵不眠。

在学习中,杨立三回想起毛主席关于“

人多力量大

”的讲话,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召集一些专家来共同商讨这件事。很快,他找来了懂枪支设计的同志,大家在他的组织下不停地画图纸,改方案,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图三杨立三及其家人与中央领导人的合影

不久,一款崭新的步枪就被打造了出来。1940年,

彭德怀

第一次看到了新步枪的成品。他在使用后连连称赞,给这个步枪起名为

“八一式”步马枪。

除了造枪,他还会制雷。抗日战争时期的

“地雷战”

,是华北地区八路军发动群众进行抗日的典范,如今人们还津津乐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地雷战”中所用的地雷,大部分都是由杨立三指挥生产的。

杨立三结合八路军和群众的实际,仔细研究了每种武器的特点。他认为,地雷是最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武器。

因为地雷不仅制作工艺简单,生产快捷,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

但是地雷的杀伤力可一点都不小。那时候华北地区家家埋地雷抗击日本人,给日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提高效率,杨立三还开班教授制雷技巧,给家家户户分发小册子。

毛主席常常感慨:

“如果没有杨立三,我们的军队就只有‘小米’,哪儿有步枪呀,更别说开展地雷战了。”

“精打细算”杨立三

杨立三因为后勤管理经验丰富,个人能力强,备受首长的信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敌军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严格的封锁,根据地的生活保障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图四杨立三使用过的墨盒

负责管理后勤的杨立三动员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蔬菜就自己种,没有住处就自己建,没有衣服就自己缝,人人都以劳动为荣。革命根据地的供给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杨立三又立下了一件大功。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来到革命根据地采访,他本以为会看到一番贫穷饥饿的景象。

令他没想到的是,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和战士们热情地接待了他,还请他吃红烧肉。

他看见战士们和前来参加学习的青年都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原本荒凉的原野上到处都是良田。

在那之后,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我看见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尽管革命队伍度过了一时的危难,但是杨立三还是不敢放松。他深知“有备无患”的道理,所以在平时非常注意节约,在安排后勤事务时也格外关注细节。

组织曾邀请苏联专家来根据地指导,管理后勤的杨立三为苏联专家专门制定了招待标准。苏联专家半个月就用完了自己一个月的汽油量,他只好向杨立三讨要。

图五杨立三要求秘书遵守规定的信

谁知,杨立三竟直接拒绝了苏联专家。他的下属问他为何如此不近人情,他很生气地说:

“是多少就是多少,后勤管理不能马虎。”

有人问这名专家会不会因此而“记恨”杨立三,他说,本来觉得他不近人情,后来发现

杨立三虽是后勤的“大总管”,但是上班从来不坐车,生活中也相当简朴

,便对他格外敬佩了。

杨立三常说做后勤工作还要会计算。连年的战乱使物价飙升,通货膨胀严重。机智的杨立三创造了以“

”(xi)为单位计算价格的方式。那时候陕北地区的主食是小米,所以他就让

小米

替代货币,成为计量价格的媒介。

图六“饻”字由“衣”和“食”组成

这种计算方式一直沿用到了1950年才取消。在杨立三的报告中,他说: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的物资保障逐渐好了起来。现在的物资越来越充足了,我们的战士都能穿上棉衣了,许多友军还没有棉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安排他出任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继续在自己熟悉的战线上为国家贡献力量。周总理评价杨立三是做工作是“

能者多劳

”,因为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食品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为了振兴中国的食品工业和其他轻工业,杨立三常常忙碌到深夜。为了保障抗美援朝前线的物资供应,他四处奔走,想要筹建更多食品工厂,为我国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有时候他三四天都不怎么休息,一天只睡两个小时。

图七杨立三故居

高强度的工作使杨立三的身体出了大问题。在一次工作中,他晕倒在地。身边的人送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他已经是脑癌晚期了。组织上立刻安排他去苏联接受进一步治疗,可是他却不愿意。

他说:“去苏联要花组织很大一笔钱,而且还要浪费很多工作时间。”

在组织的坚持要求下,他最终被送到苏联接受治疗。然而,此时他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他吃不惯西餐,他的夫人就要去医院的中餐馆给他打饭。他拦着不让去,说那样太麻烦了,还嘱咐一定要给钱。

图八杨立三与夫人

即使已经住院,他还通过电报和电话坚持工作。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医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却说

“继续干,继续干。”

“哀荣惊世”杨立三

图九杨立三的葬礼

仅在苏联治疗了几个月,杨立三就不幸逝世了。他去世的消息传回北京,周总理泣不成声,其他的领导们也非常悲痛。一向无私的周总理,此时向组织提出了一个完全出于私心的要求:

他想要送杨立三最后一程。

图十周总理在伏案工作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没发生过的“

奇事

”。身为总理,竟为一名没有军衔的人送葬,许多人觉得这样做于礼不合。

总理一边流泪,一边动情地说:

“杨立三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还没有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如今他去世了,我想最后再尽一份心。”

在旁边的

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

等人,也纷纷对周总理的话表示理解,赞同总理的决定。

杨立三能够受此“哀荣”,是因为他几十年前曾帮助周恩来渡过难关。那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刻,疲惫不堪的队伍正缓慢地穿过

毛尔盖草原

图十一红军长征

图十二红军过草原

高海拔的草原远看碧波连天,野花灿烂,但实际上危机四伏。草原中到处是积水的泥潭,稍不注意就会陷进去丢了性命。白天草原上时而烈日当空,时而暴雨倾盆,到了夜晚,草原上寒意逼人,狂风喧嚣。

在这样的地方根本没有村庄,甚至连一户人家都没有。

红军进入草原后,既没有炭火和衣物,也没有食物和水。一旦生病,就只能听天由命,许多病倒的战士都没能活着走出去。没生病的人也是又累又饿,根本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管别人。

刚进入草原的那晚,

周恩来

突然感觉一阵眩晕,本来身体硬朗的他,经不住长途跋涉的辛劳,一下子病倒了。这病来得很凶,周恩来一直高烧不退,还浑身疼痛,根本没法继续走。他自己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几乎要死在草原上了。

怎么办?

周恩来是红军的重要将领,也是党的骨干成员,如果他出了意外,红军和党将面临重大危机。

这时候,

杨立三主动站了出来

。他拼了一个担架,对大家说,他一定要将总理活着抬出草原。他还组织了一些自愿抬担架的战士,用了整整

六天六夜

,终于带着总理活着走出了大草原。

战友们说,杨立三只是一声不吭地抬,哪怕肩膀全都磨出了大水泡,大水泡又磨烂了,渗出了血,也没有放下担架。草原上下起了大雨,他把自己的伞罩在总理身上,自己冒着雨向前走。雨水泡着他的伤口,许多地方都化脓了,他也没有怨言。

图十三杨立三之墓

后来,总理问他为什么会站出来救自己,杨立三平静地说:

“入伍以来,我一直都很尊敬您。您是个高尚的人,我不能看着您倒下。”

总理听了热泪盈眶,

称赞杨立三是真君子。

图十四工作人员正在修缮杨立三的故居

杨立三尽管没有带兵作战,但是他对党和国家的贡献抵得上百万兵。杨立三的一生既不争名也不夺利,他在去世时只为人们留下了一本“杨立三手记”。在那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杨立三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与反思,他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为后人的工作提供帮助。

图十五杨立三故居被评为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孕育今世纪,论功谁萧何?吾侪不努力,负此国民多。

转自小文评史

相关内容

5盘大逆转,烂柯杯32强赛...
逆转与命运——2025烂柯杯16强赛的光与影 2025年7月2日,...
2025-07-27 08:37:51
诡异!中超半程冠军为何突然...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2025赛季中超联赛第18轮比赛展开争夺,...
2025-07-27 08:37:41
原创 ...
在汪峰和森林北前往日本旅游的同一时刻,46岁的章子怡则在社交媒体上...
2025-07-27 08:37:41
原创 ...
说到明朝的历史,除了历代皇帝那些事儿,大家平时谈论最多的可能就是锦...
2025-07-27 08:34:15
聚焦朱子文化周丨纪念朱子诞...
■南平广播电视台:余华尊 ■建瓯融媒 聚焦朱子文化周 今天上午,2...
2025-07-27 08:33:52
原创 ...
1862年,这一年清朝可以说刚刚挺过亡国的危险。在这之前英法联军攻...
2025-07-27 08:33:50
原创 ...
众所周知,日本和我们国家一衣带水,从唐朝到当代一千多年的时间,两个...
2025-07-27 08:33:45
原创 ...
说起清代的翰林院,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清水衙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2025-07-27 08:33:43
原创 ...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臭名昭著的暴君,臂如夏桀,这位夏朝时期的君主在位期...
2025-07-27 08:33:39

热门资讯

德州扑克纯手法技术荷官发牌手揭... 德州扑克(Texas Hold'em)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扑克变种之一。它以其简洁的规则和深邃的策略性,...
原创 古... 与“豆蔻”、“及笄”一样,“破瓜”也是古代形容女孩年龄的代用词。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原创 1...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袁世凯身为民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早...
原创 清... “铁帽子王”这一从乾隆时,出现的称号,大清朝到底出现了几位“铁帽子王”,他们都有哪些特权。 “铁帽子...
原创 红... 从1931年秋,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宣告成立开始,先后组建了好几个军,有好多位军长,比如王树声和...
原创 赵... 武庙最早叫武成王庙,是为了纪念历朝历代在军事方面有建树的人员,与文庙是相对的,武庙最早是在唐玄宗时期...
原创 姜... 姜保宁的身世是太皇太后的外孙女,并且受尽了宠爱。 姜保宁的人物特点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姜保宁年幼...
孙中山纪念币背双旗 孙中山纪念币背双旗,作为中国近代机制银币中的珍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还以其精美的设计和高超的...
原创 英... 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作为晚清官场之上的名臣,李鸿...
原创 苏... 导读:苏联如何处理日本女战俘的?恶事做多了,残忍终将落在自己头上!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我国犯下 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