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年代,国家危亡之际,有许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战斗。十几年的腥风血雨,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国后,这些英雄们有的脱下军装,开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们仍然保持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本色,生活上不搞特殊,工作上任劳任怨,从不为子女后代谋私利。今天要讲的王一平,就是这种一位人物。
王一平,1914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他早年追求进步思想,18岁就加入党,后来奔赴延安,参加了红军。在那里,王一平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又进入中央党校。毕业后,他被派往老家山东进行武装斗争。王一平善于学习,表现出色,很快成长为我军高级政工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王一平历任三野第26军政委、第22军政委,第8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按理来说,王一平作为准兵团级将领,1955年少说也能当个中将。但他最后却被陈老总点将,从兵团政治部主任转到地方上,担任上海市组织部部长,因此没能参与军衔评定。
在上海,王一平勤勤恳恳地工作,后来当上了市委书记。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对家人却严格要求,不让沾一点光。王一平的妻子张梅修,也是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后来组织上想调她去市里工作,张梅修自己也愿意。但这时,王一平却明确表示反对,理由则是:“我分管的部门,你不能去。”张梅修拗不过他,最后只好作罢。直到退休,张梅修还是一位正处级干部,以她的资历和能力,这着实有些太低了。
除此之外,王一平对儿女也是“不近人情”。上世纪80年代,他的二女儿夫妇按照政策可以转业回来工作。但王一平最后却以“当时上海老百姓几乎家家都有子女在外地,自己也不能搞特殊,孩子不能全留在身边。”他的话有分量,二女儿一家从此定居在外。因为王一平的严格要求,虽然他有五个儿女,但却没有一人为官,全都是普通的工作者。
在外人看来,王一平对家人太过分,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其实这正是王老身上难得的可贵品质——廉洁奉公,不谋私利。2009年2月28日,王老在上海病逝,终年93岁。在他的墓碑面前,刻着一副挽联“一生正直护公平,两袖清风感人心。”这也正是王老的真实写照,令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