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要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才能察觉其中的奥秘,而当我们回头去看的时候明清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庆幸明朝的灭亡,大明王朝的国土面积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只剩下四百余平方公里,并且还在继续萎缩,大明王朝在最后关头虽然想要富强,但也是有心无力。
想象一下,大明王朝如果按照当时的情况拖到了十九世纪,一旦可西方的列强相遇,也许中国早已被瓜分干净,中华民族也会像犹太民族一样丧失了家园,回想大清王朝,虽然在近代时期丧失了部分国土,但仍具有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数字可是要比明王朝还要大三倍,这样使的中国在后来具备翻身的机会。
但是清朝对于中国历史的积极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古代中国人口一直都是一个瓶颈,两汉时期的6000万左右到明朝的1亿左右始终没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由于农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土地的产出量明显不足;另外还有战争的破坏也非常的严重,在清朝之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任何一个王朝有超过150年的“太平盛世”,清朝建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比如1669年康熙在废除了圈地令,并鼓励百姓进行荒地的开垦,对贡献突出的还给与官职。
康熙五十一年还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并普遍推行“地丁合一”,这项政策减轻了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少的百姓的负担,人口的增长呈爆炸式增长,到了乾隆年间人口已经达到3亿,康熙皇帝解决了人口问题,而雍正解决的是财政问题,雍正他即位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清理钱粮亏空问题,
随后又实行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一系列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雍正用了十三年,把登基时400万两的国库提升到了6000万两,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有地有人又有钱,让中国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去面对清朝后期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土地是不动产,土地是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人类的一切物质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土地。土地是人类居住的场所,有了土地,就有了人口,就意味着有了财富,土地对于百姓而言就是“父母”,自古就有俗语“民以食为天”,而粮食缺少了土地就无法生产。我们有了好的土地就可以种植更多品种的食物。
清朝时期已经引进了很多其他国家的高产作物,比如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等,这说明但是的百姓不尽可以有充足的粮食,还可以种植其他作物来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而且高产作物为中国四南部的山区带来了福音,他们利用梯田,荒山开垦等办法解决了云贵地区人口高速增长下的粮食问题。这就使得中国人口在道光年间就突破了4亿人口,这个数量是当时世界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并且这个人口数量一直保持到了建国初期。
在1865年,阿古伯侵占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并且清政府在沙俄和英国的双重夹击下几近割让,但是在慈禧支持下左宗棠亲率大军历时3年收复了新疆,左宗棠的胜利,粉碎了英、俄两国想吞并新疆的阴谋。此时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清朝200年的努力,中国在一个没有地,没有人口,没有钱的明朝统治下面对西方列强时,很可能就真的像开始说的那样,中国灭亡将永远不能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