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退伍军人工作被他人冒名顶替的新闻被多方报道,“冒名顶替”再次引人热议,其实冒名顶替这样的事自古至今屡见不鲜,有的人是为了谋取私利,有的则是为报效祖国。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讲述一个冒名顶替报国的故事,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这个消息让许多有志青年大为喜悦,湖南石门县的郑洞国就是其中之一,他听闻黄埔招生高兴不已。
郑洞国随即去找好友王尔琢,打算两人结伴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不料王尔琢先行一步,郑洞国在后面追赶,由于路途遥远郑洞国还是错过了报考时间,看来只能等第二期招生了。
报国心切的郑洞国自然等不及,他找王尔琢一起想办法,碰巧遇上王尔琢的好友黄鳌报了两个名字,以防报不上,那个年代没有身份证,这样的事做起来不难,正好可以给一个郑洞国使用。
这样一来郑洞国就只能改叫“黄鳌”了,后来两个“黄鳌”都考入了黄埔,甚至还分到了一个队伍里,每次点名都是两个黄鳌,这件事也让郑洞国感到不安,思来想去他找到校方坦白了。
校方对他的大胆行为感到惊讶,不过念他是从军为国,就没有对其深究,否则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抗日名将郑洞国,1924年11月,黄埔第一期学生提前毕业,郑洞国被派往教导一团第2营第4连担任党代表。
踏上军旅生涯之后,郑洞国在东征和北伐中屡立战功,后来他也参与了军阀战争,不过他更喜欢能抵抗列强的侵略,为国御辱,1933年初,占领东北后的日军野心膨胀,夺取热河,进攻长城各口。
日本人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在举国抗日的情势下,蒋某人不得不妥协派兵抗日,郑洞国率部前往北古口对日作战,郑洞国率部在南天门一线与日军激战8昼夜,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军南下。
面对日军的坦克和飞机,部队死伤惨重,多次反攻也失利了,在紧要关头为了振奋士气,郑洞国脱掉军装身着白衬衫,提着两把手枪亲自率队冲锋,战场上穿白衬衫的郑洞国分外显眼。
固然能振奋我军士气,却也让他成为了日军的活靶子,不过在我军杀声震天的攻杀中,日军被打得仓惶撤退,郑洞国竟然没有受伤,实在是幸运,5月31日《塘沽协定》签订,长城抗战告一段落。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郑洞国先后参加了保定会战、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等,1943年初,郑洞国被任命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成为第一批出国抗战的五大军长之一,在缅甸战场取得大捷。
抗战胜利后郑洞国被任命为第3方面军副司令官,后来被蒋某人送上了解放战争的战场,1946年,郑洞国代替重病的杜聿明在东北主持军务,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屡战屡败,大势已去。
1948年10月,在长春做困兽之斗的郑洞国最终选择放下武器,长春获得解放,1950年,郑洞国还受到了周公的接见,此后他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一直到1991年1月27日病逝,享年88岁。
当时在八宝山公墓为郑洞国举办了追悼会,另一边台方也为郑洞国举办了追悼会,值得一说的是,在几百位黄埔将领之中,两岸共同举办追悼会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杜聿明,一个就是郑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