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归根结底就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六字。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和。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君臣相亲永远都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原因。
殷商时期,奴隶制度盛行。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人命甚至不如草芥。统治者商纣王帝辛性情残暴、沉湎酒色,是典型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多次大兴土木,发动战争,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与此相反,另一个小国周却在悄悄地积蓄力量,希望能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解救黎民百姓。
当时还是部落首领的周文王延续前人的治国方针,让利于民,与民便利。正是因为周文王体恤百姓,勤政爱民,所以,他很轻易地就获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而同样的,当时伐纣的欢呼声越来越高,百姓都希望有一个英雄般的人出现来推翻商纣的统治。群众的呐喊与呼唤,应该被听见,也应该被实现。
姜子牙是姜姓,吕氏,也称吕尚、吕望。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曾辅佐过大禹治水,因其有功特赐吕姓。虽其祖上身份荣耀,但到了姜子牙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
据相关资料记载,姜子牙曾从事过许多当时社会地位极低的职业,如屠夫、小商贩、算命先生等。
以当时的社会观念来看,姜子牙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穷酸小子。因为他既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在身也没有正经的职业赖以生存,绝对称得上是当时社会的闲散人。
但明珠就是明珠,它不会因为暂时被掩盖了光芒就失去它自身的光芒。姜子牙天生聪慧,通晓天文地理,见识广博,且深谙兵家之道,本可以凭借知识实现显贵。
然而,他的满腔文韬武略却无法使得妻小衣食足安。
姜子牙一家常常是缺衣少食,有了上顿没下顿。出于责任和担当,姜子牙只得暂时放下心中的愤懑自荐到商朝担任低级官职。
他只希望能凭自己的智慧换得家人吃饱穿暖。可惜,还没任职多久,姜子牙就无法容忍商纣王的残暴行为。
商纣王生活奢靡,所谓的“酒肉池林”都是用百姓的白骨和鲜血堆积起来的。他性情暴虐,听信谗臣,竟以听见遭受酷刑而发出凄惨的哀嚎声为取乐,种种暴行,令人发指。
于是,姜子牙决意辞官。他逃出了樊笼,在渭水河畔隐居。
尽管居住的地方偏远,但姜子牙的心却始终惦记着庙堂,他渴望找到一个圣主,辅佐他成就不朽事业。
姜太公可谓是身在渭水河,心随天下民。
所幸,文王在其左右贤臣的推荐下来到了渭水河畔,姜子牙也终于见到了自己一生的伯乐。
一个君臣关系堪称典范的故事将在这里拉开序幕,历史也将为姜子牙和文王留下灿烂的一笔。
周文王是个心中有大义的君王。他心念百姓,不忍人民生活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之下,于是他广揽了天下众多的英雄豪杰一同伐纣。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正是姜子牙和周文王彼此相识、互相信任的结果。
但,选择一位君王并用一生去帮助他成就一番大业是件需要谨慎的大事情。姜太公决定“为难”和考验一下周文王。
他故作纠结地说:“西岐路途遥远,我一个人走不了那么远。如果你能背着我去西岐,我想我会考虑些许。”
周文王听得姜太公话语认真,不像开玩笑。在旁人看来,一国之君怎能背臣子呢?这与有违礼法。且文王当时自身疲敝,又怎么能经受得起这种操劳呢?
若背姜太公,恐自己身体无法承受;若不背姜太公,又恐自己诚意不足,不能打动姜太公出山,伐纣一事遥遥无期。
稍稍迟疑后,姜太公慢慢地将头低下,身体微屈,膝盖弯曲,示意自己愿意背着姜太公去往西岐。
就这样,文王背着姜太公,一行人向西岐出发了。
文王背着姜太公颤巍巍地向西走了将近300步。但随着道路的艰险加剧以及体力渐渐不支的原因,文王背着姜太公又走了将近500步才停下来。
这时,姜太公郑重地对着文王鞠了一躬说:“文王载我八百步,我护周王朝八百年。”
文王礼贤下士,不摆高架子的仁德之心打动了姜太公,用八百步换得了姜太公一生的鞠躬尽瘁。
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真的就恰巧就成为了故事的注脚。
文王载姜太公八百步,姜太公护周王朝八百年的故事或许并不真实存在的,但历史却总是让人吃惊。
从西周建立到东周覆灭刚好800年,似乎正对应着文王背着姜太公走的那八百步。
西周400年是稳稳当当的400年江山,后几百年则是踉踉跄跄、苟延残喘,直至战国时期。
相比起文王和姜太公的轶事,我更敬畏的是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一个身份高贵,一个出身乡野。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亲民爱民。
身为上位者,他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荣辱,更是天下百姓的荣辱。
为着共同的目标,他们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谱写了一段君圣臣贤的佳话。我不由得想到刘备与诸葛亮,不由得想到齐桓公与管仲,都是君臣和谐的典范,也都是对于“人和”的最好诠释。
君臣之间往往有着因身份或利益而产生的种种隔阂,也因此民间有着“伴君如伴虎”的说法。
但好的君臣关系可以如同文王和姜太公一样,彼此尊敬、理解,不在乎身份的僭越,而在于心相通,在于力往一处使。
他们之间的君臣相亲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仗义执言、两肋插刀,所以才能一直为我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