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皇帝以下权利最大的人,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至丞相的人也大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再不济才华权谋总是一流的。而宰相这个辅佐皇帝管理天下的职位在明朝被废除,这一举措让皇权牢牢掌握在朱家人手里,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皇帝繁重的工作。朱元璋据说曾经每天批奏折到深夜两点。那么是什么样的人才让朱元璋宁可累个半死也不要再出现一个丞相来分担工作量呢?
这个人便是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与李善长是同乡。公元1355年投奔朱元璋,一开始被任用为不高的官职,做元帅府奏差,辅佐朱元璋约三十余年。李善长对他十分欣赏,推举他做丞相,洪武六年任右丞相,四年后晋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这个能人十分有眼色,很对朱元璋的脾气,这让他在杀功臣如麻的朱元璋手下安稳了很长一段时间。杨宪因被弹劾“放肆为奸事”而被诛杀后,胡惟庸小心谨慎的博取朱元璋的欢心,加之他的才能也很出众,便获得了朱元璋的宠信。
然而权力让人腐朽。多年的独相让胡惟庸骄横跋扈,生杀废黜大事,有不少都自己直接处理,并不上报给朱元璋。各个地方的奏折,他竟然比朱元璋更先看一步。到处提拔自己的党羽,收罗珍玩古董。大将军徐达把他的事上报给皇上,胡惟庸就驱使徐达下人杀害徐达,但没有成功。等到刘伯温生病,趁探望之机下毒害死了刘伯温。
后来他拉拢陆仲亨等人企图谋反,私底下还与倭寇有所勾结,失败后被朱元璋杀死,一众开国功臣居然几乎都有份。恼羞成怒的朱元璋该杀的杀,已死的夺其封号,牵连广泛。此后,朱元璋边下令废除丞相制度,其事务由内阁六部分管。自此明朝开国之初的动乱才告一段落。
“胡惟庸案”与“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被后世合称为洪武四大案。牵连者至少十万人。但历史研究表明,胡惟庸可能并没有造反。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以家中涌出醴泉为由邀请皇上到家中做客。朱元璋欣然接受,走到西华门时,一位叫云奇的太监冲到皇上马前,急的说不出话。卫士们乱棍齐上,把他打个半死,他仍是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离开。
朱元璋意识到有问题,登上宫墙,发现胡惟庸家中有埋伏,于是立即将胡惟庸抓捕并处死。这个故事是流传最广的,也是大部分人欣然接受的事件。但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表明,这只是一个借口,是朱元璋清除胡惟庸等人而捏造的事情,毕竟朱元璋要为后世之君清理荆棘,篡改点历史也是小意思。
不管怎么说,胡惟庸之后,中国历史上宰相一职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