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有这么一幕,年羹尧打仗立功,雍正开始嘉奖他们一大家子,跟华妃说要抬高他的妃位,并让内务府送去了皇贵妃的官服。
华妃一看欣喜若狂,皇上果然是爱自己的,得知自己要被封为皇贵妃了,便控制不住开始在宫里横着走了。
“臣妾听说,皇贵妃位比副后,十分尊贵,从前顺治爷的董鄂皇贵妃在时,博尔济吉特皇后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呢!”
瞧瞧华妃这恃宠而骄的样子,衣服还没穿上呢,就开始在皇后面前叫嚣。
那么这个皇贵妃的头衔,到底有着怎样的权利呢?对于皇后又意味着什么?
史上第一位皇贵妃
皇贵妃这个名号,是从明朝开始有的,发明它的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叫做胡善祥,在明朝,后宫妃嫔们的家室不能太过显赫,胡善祥的父亲在锦衣卫任职,家世清白,门风严谨。
在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朱棣就给他订好了这门亲事,让胡善祥作为朱瞻基的正妃。
图:胡善祥
胡善祥为人亲和,从不摆架子,后来当上皇后后,在后宫中也非常得人心,不过胡善祥纵使万般好,在朱瞻基面前也没用
朱瞻基身边有位孙氏,从小陪他长大,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所以孙氏对于朱瞻基,可以说是特别的存在,而胡善祥呢,就像是突然空降下来的一样。
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瞻基没法反抗,只能让胡善祥做自己的正妃,而孙氏只能委屈一下,做太孙嫔。
图:朱瞻基和孙氏
朱瞻基登上皇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废了胡善祥,让孙氏当自己的皇后,但奈何全朝上下都不同意,他又刚当上皇帝,地位还不稳固,所以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了。
胡善祥虽然当上了皇后,但是朱瞻基觉得,还是不能委屈了他最爱的孙氏,于是封她为贵妃,还破格在贵妃前面加了个“皇”字,并且让她同皇后一样,享有金册金宝,这简直就是明晃晃的偏爱呐。
皇家最看重的就是子嗣,偏偏胡善祥的肚子不争气,当皇后的这些年里,只生下了两位公主,没有皇子。
在古代,身为正妻却没有生下继承人,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刚好这个时候,孙贵妃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瞬间母凭子贵。
这个时候,纵使大臣们和皇太后支持胡善祥,她的这个后位终究是坐不稳了。
最后,还是胡善祥主动请辞后位,出家为尼,朱瞻基如愿以偿的封孙氏为皇后。
当时虽然出现了皇贵妃这个称号,但是并没有被制度化,不过明朝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皇贵妃,那就是万贞儿。
万贞儿本来是明宪宗朱见深身边的一位宫女,那时候朱见深只有两岁,而万贞儿已经19岁了。
没想到随着朱见深的长大,他对这位姐姐一般的万贞儿的感情却发生了变化。
要知道这两人不论是从年龄上还是从身份上来说,那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图:万贞儿
所以当朱见深当上皇帝,要让万贞儿当皇后的时候,遭到了全朝上下的反对,尤其是他的生母周太后。
朱见深没办法,只能封万贞儿为贵妃,独宠万贞儿,对皇后和其他的妃嫔来了一个不闻不问。
后来万贞儿生下了他与朱见深的第一个儿子,朱见深大喜,立刻封万贞儿为皇贵妃。
在这期间,朱见深已经废了吴皇后,又立了一位王皇后,但不管是谁当皇后,朱见深的眼里都只有万贞儿一人。
从这之后,明朝的皇贵妃就如同批量生产了,皇帝最喜欢谁,就让谁当皇贵妃。
在明朝,可以看出这皇贵妃独得皇上宠爱,是皇帝真爱的象征,对皇后的威胁极大。
清朝的皇贵妃:位同副后
到了清朝后,在制度上大都照搬明朝的旧制,皇帝的后宫,在皇后下面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
再往下就是贵人、常在和答应了,这些连皇帝的妾都算不上,所以并没有人数上的要求。
不同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只有一个名额,可见不管是专宠还是权利,它距离皇后只有一步之遥了。
清朝的第一位皇贵妃,还真的与明朝的皇贵妃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就是顺治帝的董鄂妃。
董鄂氏入宫的时候,顺治已经有皇后了,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博尔济吉特氏。
董鄂氏自小在江南长大,养成了柔情似水的性格,再加上饱读诗书,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温柔气质。
图:董鄂氏
顺治对董鄂氏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董鄂氏进宫刚一个月,顺治就封她为皇贵妃,并且为了她大赦天下,这可是大清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可见这份不同寻常的宠爱。
顺治帝对董鄂氏的这份独宠,也让皇后感到不安。
只不过董鄂氏因为儿子夭折而一病不起,不久后便去世了,顺治帝追封她为孝献皇后,四个月后,顺治帝也跟着去了。
虽然董鄂氏独得顺治帝的宠爱,但是她在当皇贵妃期间,公众庶务都是她来处理的,尽心检查审核,虽然位在皇后之下,但是却尽到了皇后的职责。
而且因为当时皇后还在位,董鄂氏的分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严谨恪守,热心地辅助内务。
顺治之后,清朝的皇贵妃基本就延续这种惯例了。
能当上皇贵妃,皇帝的宠爱是次要的,更多的是承载起贤能、责任、美德等这些道德标准,而且还被赋予的副后的职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什么情况下立皇贵妃?
第一种情况就是后位空缺,皇贵妃就是下一任皇后的预备人选。
康熙时期一共有三位皇后,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病逝后,佟佳氏被封为皇贵妃,主管后宫,但是康熙却一直不给她转正。
直到佟佳氏病危,康熙这才下令给佟佳氏转正,结果第二天,佟佳氏就病逝了。
佟佳氏也成了清朝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皇后。
再比如说乾隆时期,他的白月光富察皇后去世后,立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这四个字,也就代表着那拉氏是指定的下一任皇后。
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后身边配宫女10人,皇贵妃8人,但那拉氏成为皇贵妃之后,被特许身边有9名宫女伺候,并且可以使用明黄色的仪仗。
考察期一过,那拉氏被正式封为皇后,不过那拉氏爱憎分明,后期与乾隆反目成仇,成了废后。
第二种情况就是冲喜用的。
雍正最宠爱的年妃,但历史上,雍正对他是真的用情至深,而不是利用。
雍正元年封年氏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
雍正三十一年,年贵妃病重,雍正下旨封她为皇贵妃,没想到仅过了八天,年贵妃还是去世了,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而且与电视剧中悄悄相反的是,年贵妃死后,雍正才处置了年羹尧。
还有乾隆皇帝的宠妃高佳氏,乾隆十年高佳氏旧疾复发,乾隆晋封她为皇贵妃,结果只过了两天,高佳氏还是病逝了,乾隆亲定皇贵妃谥号为“慧贤”。
第三种是妃嫔去世后,皇帝进行追封的。
比如说乾隆的长子永璜的生母富察氏,富察氏去世得比较早,乾隆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她就去世了。
富察氏娘家的地位并不高,但她让乾隆初尝成为人父的滋味,于是乾隆登基后,追封这位为自己生育了皇长子的富察氏为哲妃。
过了十几年后,乾隆又突然想起这件事了,又追封哲妃为哲悯皇贵妃,并一起葬入了帝陵。
第四种就是皇帝驾崩后,下一任皇帝追封的。
这里说一个特别的,就是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他的生母章佳氏本是镶黄旗包衣,包衣也就是满洲奴才的意思。
所以章佳氏进宫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后来给康熙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章佳氏去世的时候,康熙为了感谢章佳氏给他生了三个孩子,于是追封她为敏妃。
图:十三阿哥胤祥
后来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雍正素来和他的十三弟交好,于是雍正下旨,将敏妃的家族从包衣中拨出编一佐领,并且直接追封敏妃为皇贵妃。
不仅如此,雍正还将她从景陵的妃园寝迁出,给她移到了康熙的地宫。
雍正在位期间,胤祥尽心尽力地辅佐,对雍正相助甚大。
因为要避讳皇帝的名号,所以雍正的兄弟们的名字都改为“允”字辈的。
唯有他这位十三弟去世后,雍正把他的“允祥”又改回了“胤祥”,正也是清朝臣子中唯一不避讳皇帝名讳的事例。
由此可见,清朝的皇贵妃设立是非常慎重的,她的存在绝不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要么后位悬空,要么是将死之人,要么是已死之人,皇贵妃的存在基本是在这三种情况下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