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蓝图即计划、规划,既包括最终目标,也包含着实现目标的步骤。在大分裂时期,对志在逐鹿的群雄来讲,枪杆子和地盘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蓝图,一切都是然并卵,终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而有蓝图的群雄,就算是最终做不到一统华夏,但至少也可以实现割据一方称帝称王的梦想,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么对于三国曹刘孙三大阵营,他们各自的战略蓝图都是什么内容?最终的实施效果如何呢?
汉末群雄并起,最终形成曹刘孙三家鼎立
首先来讲曹操。从陈留举兵到参加关东讨董集团,从出任东郡太守到接收黄巾余部的大量“无主游资”,曹操的征途一直都是凶险无比,一路上“摸着石头过河”,忙着拉队伍、抢地盘,大概还没有时间和心思来考虑战略蓝图,直到出任兖州牧。在兖州牧任上,曹操暂时站稳脚跟,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战略蓝图,而蓝图的提出者正是他的谋士毛玠。
毛玠通过分析时局,高瞻远瞩地为曹操提出一套清晰的战略蓝图,原文载于《三国志·魏书·毛玠传》,为跟“隆中对”相比,我们可以称之为“兖州对”: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曹操听从毛玠建议,确立自己的战略蓝图
“兖州对”的核心思路有两点,即“奉天子以令不臣”和“修耕植,畜军资”,前者打皇帝牌,希望曹操以拥戴汉室之名占据政治高地,最好能把皇帝牢牢控制住,以此来号令天下,讨伐异己;后者打军备派,即“足食足兵”,要有一个可以供养大批军队的物质基础,可采取的方式便是屯田。从实际效果看,曹操基本上实现了蓝图中规定的目标,并以此削平北方列强,开创曹魏基业,功业在三大集团中最盛,唯一遗憾的是未能一统南北。
其次谈谈刘备。在三国诸雄当中,刘备起初是最不被看到的竞争者,要枪没枪,要地盘没地盘,除了“皇叔”那块有名无实的牌子,根本没有逐鹿中原的资本,整天价过着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苦逼日子。直到207年寄寓新野期间,通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下山,才正式确立了自己的战略蓝图。
诸葛亮甫一出场,便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刘备和盘托出,这便是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其中提到“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确立刘备阵营的战略蓝图
“隆中对”的核心思想是占据荆、益二州,与曹魏、孙吴集团首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后结好孙吴,乘天下大变之时,由宛洛、秦川分路北伐,灭曹兴汉,完成统一事业。按说此蓝图高瞻远瞩,非常实用,但坏就坏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让刘备集团两路伐曹的计划沦为泡影。此后,蜀汉历次北伐均成为单线迂回作战,收效甚微,最终不仅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终极目标,连自身也被曹魏消灭,可谓三大阵营中最大的“输家”。
最后谈谈孙权。作为二世祖的孙权,18岁开始就接手父兄留下的基业,成了江东集团的“舵手”。孙权虽然接手的是一个大地盘,但他却对此并不满足,他想要的是开创更大的格局,是江东集团的深度改组,是称帝称王的大事业。而体现这大事业的战略蓝图提出者是鲁肃,以孙权、鲁肃对话的形式出现,因发生地在吴郡,我们可以称之为“吴郡对”。
对话的原文载于《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其中鲁肃提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东吴战略蓝图的提出者,是鲁肃
“吴郡对”的核心思路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在确保江东地盘稳固的前提下,“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割据整个江南地区,与北方的曹操相抗衡。如果有可能则北伐统一,就算无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至少还可以在江南称帝称王,开创属于自己的基业。从实际效果来看,孙权基本上实现“吴郡对”中的战略规划,可谓三大阵营中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