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比你想象中更残酷
创始人
2025-07-26 06:03:03
0

1370年,朱元璋封六公,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此时,李善长志得意满,他当然想不到,以后他的人生是那样的结局。

朱元璋对于封李善长为韩国公的理由是,李善长跟随他多年,供给军粮,功劳非常大,应该进封上国。

1371年,李善长辞官回乡。

朱元璋曾经和刘基有过一次对话,两人的对话重点是谁才能当得起大明王朝的丞相。

在刘基的心里,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房屋的梁柱,梁柱必须用粗壮的木头,如果用细小的木头,那房屋就会倒塌。

当李善长辞官后,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其实杨宪和刘基的关系还不错,但是刘基直言,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是他却没有丞相的器量。

后来朱元璋又提到一个人,汪广洋,刘基说的更直接,“此褊浅殆甚于宪。”

然后朱元璋又提到了胡惟庸,刘基打了个比喻,如同驾车,如果让胡惟庸当丞相,刘基担心他会把马车弄翻。

既然刘基把朱元璋提的这三个人都否定了,那朱元璋就提议让刘基当丞相。

刘基的冷汗都出来了,怎么说着说着,提到了让他自己当丞相?

刘基说,他太嫉恶如仇,而且对于繁琐的事情缺乏耐心,他也不合适。并且说,天下的人才很多,只要朱元璋耐心寻找就可以,目前这几个人都不合适当丞相。

这段对话,提到了好几个人,尽管刘基认为不合适,但是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其实都当过丞相,最后的结局也是各不相同。

洪武三年六月,汪广洋被任命为中书右丞,他的工作搭档杨宪专权决断,而汪广洋的性格,属于有点懦弱,他对于杨宪的行为,没有太大的意见,对于杨宪的一些过激行为,他也不制止,也不上奏,这为汪广洋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杨宪容不下汪广洋,他忌恨汪广洋。

为了除去汪广洋,杨宪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不孝顺母亲,朱元璋把汪广洋放还乡。这还没完,杨宪还是觉得不放心汪广洋,又派人弹劾汪广洋,然后汪广洋就被发配海南。

在《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七月三十日的记载上,有一句是“

以中书省右丞杨宪为左丞寻以罪伏诛”,并且列举了杨宪做的一些事情,从刘基对于杨宪的评价来看,他做出那些事情,似乎也不足为奇。

杨宪被诛后,朱元璋想起来汪广洋了,把汪广洋召回来了。

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致仕,朱元璋任命汪广洋为中书右丞相,胡惟庸任命为中书左丞相。

这一对丞相的行事风格,也是完全不同。

汪广洋的行事风格,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没有做一些太激进的事情,也没有承担起右丞相的职责,后来因为无所建树,荒废政事,惹恼了朱元璋。

洪武六年正月,汪广洋被降职为广东行省参政。

从汪广洋的人生轨迹看,虽然此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朱元璋对于汪广洋,似乎格外有耐心。如果换个皇帝,可能汪广洋就此结束仕途了。但是汪广洋的仕途还没结束,他以后还有机会。

作为控制欲特别强的一个皇帝,汪广洋的听话,有时候反而成了一个优点,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愿意再给汪广洋机会的重要原因。

洪武七年四月,朱元璋任命汪广洋为左御史大夫。

当了御史大夫的汪广洋,胆子也大了点,洪武九年,他还弹劾过李善长。

洪武十年,汪广洋被任命为右丞相。

宦海浮沉,此时的胡惟庸还在胆大妄为,汪广洋又成为了丞相,但是命运的改变,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埋下了伏笔。

因为在洪武八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曾经和朱元璋讨论过谁当丞相最合适的刘基死了。在刘基生病后,胡惟庸带医生给刘基看病,刘基喝了这药,肚子特别不舒服,后来刘基死了。

对于刘基的死,胡惟庸敢这么做,究竟是不是朱元璋的指示,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事情。也有人说,是胡惟庸自己的主意,他恨刘基,所以下毒,毒死了刘基。但是也有人说,其实是朱元璋看刘基不顺眼,安排胡惟庸去下毒。

这事都成悬案了,如果按照史书写的胡惟庸做的那些事,他胆大妄为,志得意满的时候,再加上脑子冲动,似乎也能做出来毒杀刘基的事。

也有人分析,就是这篇文章开头的那些对话,让朱元璋对刘基多有不满,再加上本身朱元璋又是个多疑的性格,似乎也能做出来安排胡惟庸毒杀刘基的事。

所以,刘基的死,胡惟庸究竟是主谋,还是朱元璋是主谋,很难说。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上奏,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而且汪广洋也是知情人。

朱元璋召来汪广洋问话,汪广洋的回答是,无有。

这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责备汪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

”。于是,汪广洋被贬海南。

后来,朱元璋又要追究汪广洋在江西包庇朱文正。

在和杨宪同在中书的时候,汪广洋知道杨宪的种种不法事情,但是知而不言。朱元璋也要追究汪广洋不揭发杨宪的罪行。

按照《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接到了朱元璋的赐书,汪广洋非常害怕,于是自缢身亡。

按照《明史》的说法,是“赐敕诛之”。

汪广洋是才能不足以当得起丞相的责任,偏偏又被推上了这个高位,而且他还沉溺于酒色,荒废政事,最终落得这种结局。

洪武十三年正月二日,涂节告发胡惟庸,后来胡惟庸被杀,涂节也被杀。

胡惟庸案持续多年,牵连很多人,李善长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最终也被诛杀。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相关内容

站在泸定桥畔 听“过桥木板...
如今的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公众号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
2025-07-26 12:33:39
原创 ...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复...
2025-07-26 12:33:37
原创 ...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北宋和南宋其实就是一回事,不仅如此,它们二者的...
2025-07-26 12:33:24
原创 ...
“秦王这面相不行啊,太刚烈了,怕不是一冒犯到就得被干掉,不愧是虎狼...
2025-07-26 12:33:22
原创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朱成山】 日前,上海震旦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上...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作者:赵心放 赵匡胤是北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秘档解密,我们在克格勃文件档中发现了一个惊人...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图1:清朝骁骑营。骁骑营是一个军营的名称,晋代开始设置,最开始是魏...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混乱的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一大批能人...
2025-07-26 12:33:00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如今,宋版书的价值,足以用国宝来形容。据估计,中国大陆现有宋版书在1700种左右。国家图书馆宋元版书...
原创 清... 清朝灭亡的前夕,有一些人选择了殉难。后人认为这些人是老传统、老顽固,但他们却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在...
原创 《... 慕容璟和是暗厂的主人,为人谨慎,心狠手辣,步步为营,培养了很多死士,女主眉林是其中之一。 《春花焰》...
原创 李...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首次系统论述了宋代的“国是”问题,并对宋代党争作出了新的解释,是近年来关于宋...
非洲黑人: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 中国改变世界,这句话在美国流传已久,也是美国一直将中国当成假想敌的原因,可事实上,美国并没有真正了解...
原创 辟... 在一则流产比较广泛的网文中,鼓吹称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时候,明成祖朱棣曾在京师举行大阅兵...
原创 刘...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五十七...
原创 为... 如今有不少人都十分喜欢观看清宫剧,所以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件事情吧,这件事情就是有很多清朝妃子都会...
原创 清...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共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
原创 原... 古语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刘邦去世后,他的儿子可倒霉了,准确说是五个儿子倒大霉了,为什么?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