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躺平”的人总是比较倒霉,这下连坟都保不住了
创始人
2025-07-26 05:02:39
0

上世纪50年代,以吴晗、郭沫若等历史学家为首的一些人,向政府提出了对十三陵的考古计划,试图通过对十三陵进行考古挖掘,完善和整理我国封建帝王统治下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当时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反对,但该计划最后还是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十三陵由明成祖朱棣始建,后续帝王陆续营造,截止到明朝灭亡,共计十三代皇帝死后都葬在了这里。

大明王朝最初的都城,并不在北京,而是设在了长江以南。朱元璋死后,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引起朱棣的不满,加上朱允炆上位后的种种作为,这一切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他的亲叔叔朱棣从自己镇守的城市北京发动兵变,一路攻入了南京,一场血腥的厮杀之后,这位篡位者决定把都城迁回北京。

随后,朱棣征调上百万的工匠营建北京的城墙和紫禁城,这个浩繁的工程尚未完工,又开始在北京周边选址营建自己的陵墓,也就是十三陵中第一个建造的陵墓-长陵。

关于陵址的选择由朱棣亲自主持。在听取了江西术士廖均卿的建议后,经过反复勘探,最后选择这个黄土山。

此地后面背靠青山,前面温榆河环绕,再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两个陵前阙,把这片山谷改名为天寿山,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代的皇家陵园。

在十三陵中,每个陵墓的建造都是一项繁杂浩大的工程,朱棣的后代帝王们每个人都要花费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自己的陵墓建造,明代帝国的统治期间,这里的工程几乎从未间断。

十三陵中,每一个陵墓的后部都建有一个明楼,这是整个陵墓的象征。明楼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楼后就是皇帝的坟墓,明朝人把它称为宝顶。从外表看,宝顶不过是一个人工的土丘,而在这个土丘下面,就是存放皇帝棺椁的地宫。

1956年考古队进驻十三陵地区,鉴于当时的局势,加之也是第一次对帝王陵墓进行考古挖掘,所以并未对外声张。

定下的首选目标就是朱棣的长陵,因为朱棣可以说是紫禁城和十三陵乃至北京的缔造者,长陵无疑在文化艺术以及历史价值上均不可估量。

事与愿违,长陵的探勘工作并不理想,几个月下来甚至不能确认墓室的位置,无奈之下,考古队只能变更计划,决定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探性挖掘。

这时候由于十三陵内一处陵墓的局部塌陷,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这处陵墓宝城城墙上方有几块方砖塌陷了下去。

倒霉的皇帝从历史中再度登场。

这便是定陵,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于是定陵意外的成为考古队的挖掘目标。

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躺平”,在位期间竟然二十八年不上朝理政,可谓旷工的极致。

估摸着他的祖先都看不过眼了,冥冥中嘟囔着别挖我的,挖他的,看他懒得砖都塌了。

定陵被选定后,考古队决定顺着宝城方砖塌陷的下方,贴着墙壁向下开挖探沟。

随着探沟打入地下的土地,在一米多深的位置,有了收获,贴着宝城墙壁上的青石上,隐约露出“隧道门”三字。

这一发现坚定了考古队员的信心,继续向下挖掘的同时也加宽了探沟的宽度,不久后发现探沟两侧出现了石墙的式样,隐约感觉像一条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

看到如此情景,考古队很快决定沿着隧道的方向,开挖第二道探沟。

这一次的挖掘让所有的考古人员心里都不再踏实,在很长时间没有收获,甚至连砖墙都没有看到,直到清理探沟土方时,一块小石碑的出现才让考古工作出现了转机。

石碑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文字。

这个发现成为了破解定陵的关键线索。

根据提示,考古队直接从石碑出土的位置,向着宝顶中心的方向丈量,第三条探沟落下,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这次采取机械取土,即便如此,到第二年才清空了厚厚的土层,找到了深埋地下的金刚墙。

金刚墙的发现振奋了考古队员们的士气,清理干净墙上泥土,一个上窄下宽的门洞形痕迹出现了,这部分墙砖与周围金刚墙交接处形成了淡淡的痕迹。

队员们大胆地猜测,它应该就是当年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万事具备,如何进入地宫,又成了考古队员的一道难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或多或少会相信一些皇陵中存在夺人性命的机关、暗器等传言,加之近来考古现场经常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可是降下的雨水却不大的反常天气。种种原因让人们顾虑重重。

实际上大可不必担心,前者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后者只是因为北方还处在夏末秋初的雨季,诅咒之类的流言更是无稽之谈。

为了安全,考古队员先拆掉金刚墙入口形状处上面的几块墙砖,用绳子缚了家禽投入墓内,良久拉出,见无异状,于是派人,在腰间缚上麻绳,手持马灯、电筒进入查看,借助手电的光亮,进洞的队员们发现了地宫的石门,除此之外,四周一片黑暗。

先进洞的队员们被同伴拉出后,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的暗器机关,这样一来,整个考古队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很多,第二天,大家就决定彻底打开金刚墙的入口,方便考古队进入勘察。

金刚墙入口的砖头被全部拆下,人们进入了地宫。汉白玉石雕凿而成的大门立在远处,挡住了去路,透过门缝观察,只能模糊的看到有东西挡在了石门的后方。

这可能是传说中的顶门石,于是考古队员又找来铁丝和木板,做起了拐丁钥匙。透过大门缝隙用铁丝和木板,慢慢支开了顶门石。

考古队员走进了幽深的地宫。只见地面和四壁都以石头和大砖砌成,屋顶以青石起券建造。整体感觉阴冷肃静,一股难以名状的恐怖与凄凉之感深入人心。

地宫整体布局像紫禁城一样。沿着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着前殿、中殿和后殿,左右还建有两个配殿,通过甬道相连。

地宫前殿的地面上铺满了腐朽的木板,上面依稀可以看到沉重的车辙痕迹,想必是方便入葬时运送皇帝沉重的棺椁。

穿过长长的前殿进入中殿,映入考古队员眼帘的是三个白色的王座。

万历皇帝的居中,左右两边各为二位皇后,白石雕刻而成的王座上有九龙图案,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前面设有石台,摆有五供和长明灯等用来祭祀的器皿。

皇帝们希望自己的陵寝也能像生前居住的皇宫那样永远灯火通明,而考古队员眼前的这口青龙缸中的烛火,不知何时就已早早的熄灭了,只留下些类似黄蜡的香油。

地宫左右的两个配殿,本应是留给妃子们陪葬的墓室,但这里并没有被使用过。

考古人员最后来到了地宫深处的后殿,棺床上停着三口棺椁,此外还有周围无数陪葬的木箱。

在发掘定陵之前,考古队通过文献就已经知道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这三口棺椁的发现,也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三具棺椁外观上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为了保护棺椁中的尸体完整,考古人员还是提前联系好相关医院做好准备。

最终棺盖被打开,织锦覆盖着的尸体已经完全腐烂,只留下了一个干枯的骨架,织物、锦缎等物品也已腐坏不堪,即便如此,透过那仅存的精美的图案也能感受到古代匠人们高超的工艺。

棺内陪葬品的丰富程度令人震惊,考古人员只得逐层清理,各种珍宝不计其数,经过清理焕然一新,反倒是一代帝王只剩下凌乱的骸骨。

经过考古人员的艰苦工作,定陵地宫内清理出的文物总计3000多件。

其中含有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这些奇珍异宝被作为随葬品埋入地宫,是为了让墓主人死后仍能继续自己奢侈的生活。

直到地宫打开一年之后,政府才报道了定陵考古的这一消息。

随后,定陵博物馆宣布成立并对外开放。

相关内容

站在泸定桥畔 听“过桥木板...
如今的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公众号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
2025-07-26 12:33:39
原创 ...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复...
2025-07-26 12:33:37
原创 ...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北宋和南宋其实就是一回事,不仅如此,它们二者的...
2025-07-26 12:33:24
原创 ...
“秦王这面相不行啊,太刚烈了,怕不是一冒犯到就得被干掉,不愧是虎狼...
2025-07-26 12:33:22
原创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朱成山】 日前,上海震旦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上...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作者:赵心放 赵匡胤是北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秘档解密,我们在克格勃文件档中发现了一个惊人...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图1:清朝骁骑营。骁骑营是一个军营的名称,晋代开始设置,最开始是魏...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混乱的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一大批能人...
2025-07-26 12:33:00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满清朝廷,“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的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
原创 孙... 上世纪初,清政府虽然还统治着中国,但其内部早已是腐朽不堪,随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不断在沿海地...
原创 大... 文-七点,原创图文,侵权必究! 在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的背后,渐渐开始享受歌舞升平的李隆基也许还没有意...
何以中国 | 躬身大地 在新疆... 本文转自【天山网-新疆日报】;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寻丝绸之路千年印迹,看中华文明璀璨星辰。...
原创 日... 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向来说不清道不明,虽然众多周知,目前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最大盟友国,但是就日本...
原创 1... 图:康熙御笔书写的“少林寺”匾额本组照片的拍摄者是一名日本摄影师,拍摄时间为1920年。众所周知,1...
原创 苏... 其实这么多年来,包括俄罗斯在内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苏联为什么解体?它到底是因为美国一心...
原创 他... 幽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一块心病,北宋立国之后,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原本是很有希望夺回幽...
原创 朱... 朱元璋宴请高僧,饭后高僧作诗感谢圣恩,朱元璋看后怒道:杀掉他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如果...
原创 元... 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时,突见张定边率三条小舰直奔朱元璋的20万大军,转瞬即被包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