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流传最广的民歌,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历史记载,北朝时期的民族很繁杂,有鲜卑、羌、匈奴、羯,那么问题就来了,木兰到底是哪个民族,又和哪个民族打仗?
《木兰辞》,表现的故事,就木兰为孝顺,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女扮男装,身经百战之后,功成身退的故事。可是木兰在正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通过代代口传的方式流传于世。
那么疑问就来了,木兰是他的真名字吗,她姓什么!
有人不仅就疑问,花木兰不应该姓花吗,其实并不是这样,《木兰辞》中根本就没有提到他的姓氏,花这个姓,只是后人专门给赐给他的。
在《古今乐录》上,就曾记载“木兰,不知名”,作者智匠是南朝梁国人,离《木兰辞》形成的时间不远,根据他的记载推算,“木兰”这两个字,应该只是一个姓氏。
如果“木兰”是姓,那就是一个复姓,按照当时民族的习惯,只有鲜卑族的姓氏采用复姓的新式,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有的复姓变成单姓,“木兰”最后演变成那个单姓,已经从无所考。
那么木兰到底是哪个民族呢!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我们上面说到,鲜卑族入主中原,规定汉人不服兵役,只从事从业生产,供给国家,一直到孝文帝之后,才打破这个禁令。在此之前,汉人别说去打仗了,连个马前卒都不可能。
因此《木兰辞》,应该是一位鲜卑族的姑娘,生活的年代也就很清楚,真是鲜卑族逐渐汉化的大改革时期。
木兰出征的年代、原因是什么呢!
随着从游牧民族到,农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拓跋珪加快了用军事,统一北方的步伐。按照到历史记载,他先是灭掉了北方割据政权,然后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北方的霸主。
在这一个时期,漠北地区,柔然也逐渐的开始强大,开始威胁北魏边境的安全。在《资治通鉴》中《北史蠕蠕传》,这里的蠕蠕指的就是柔然。
柔然的先祖本是鲜卑族的女闾,在拓跋猗卢统治时期,柔然的首领摆脱了鲜卑的控制,逃往到银山一带。公元386-391年,北魏忙于统一北方,柔然趁着机会,寻求外援,先后了后秦、北燕联盟,逐渐的壮大,悄然的发展成可以和北魏抗衡的政权。
402年,柔然统一了漠北,建立了柔然汗国,成为北魏在北方的心腹之患。
《木兰辞》反应的战争,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木兰部应该是北魏中的一个小部落,按照这个情况,柔然入侵之时,被征召入伍。
文章中的“军书十二卷”应该是形容军情十分紧急,征兵的文书接踵而来,每一卷上,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战乱时期,又是鲜卑部落,战乱频繁,耳濡目染之下,木兰的骨子中,也有一种尚武的精神。
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木兰是鲜卑人,为什么称对手为“胡骑”?
在南北朝时期,游牧民资其实并在意,称呼自己为“胡人”,而“胡”也不是我们认为的蔑称。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魏文帝成说过“胡、越皆为兄弟。”,把柔然称之为“胡人”,也可以理解。
从425年一直到434年,拓跋焘亲自帅军出征,北魏和柔然之间,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长达时间的战争,这就是《木兰辞》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真实写照。
《木兰辞》能流传千年,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后人也为其增删润色不少,逐渐的让其脱离了诗歌的本质,成为道德说教的内容,也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木兰的形象也逐渐有了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