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远大志向,想要做个“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在东汉末年腐败政治的乱世之中,随着中央政权的失控,各路军阀割据一方,他的能臣之路算是戛然而止了。
接下来,曹操面临着新的选择,英雄、枭雄、奸雄,亦或是苟且偷生,曹操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曹操再次回归朝廷的时候,汉灵帝已经不在了,董卓趁机入京把持朝政,导致朝局大乱。其实,董卓心里很清楚,自己所带的西北军充其量就是一帮土匪强盗,想要夺得天下,还是得依靠东汉王朝原先的那些官员以及将领,其中就包括曹操在内。
可是董卓没有想到,此时的曹操政治眼光已经非常远大,他早已看透了,追随董卓最后的结果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于是,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便从京城逃了出来。
陈留,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是曹操起兵的地方。在这里,曹操得到了一位名叫卫兹的人相助,开始招兵买马,欲讨伐董卓。这是曹操成为乱世英雄所做的第一件事,也被称作“首倡义兵”,而他的这一举动也是得到了天下英雄的热烈响应,各路诸侯、豪杰纷纷高举义旗,起兵讨伐董卓,誓要匡扶汉室江山。
公元190年,曹操被关东盟军的盟主袁绍任命为奋武将军,抱着为国家和民族可以做点大事的态度,曹操欣然接受了。可是,就在他准备为自己的理想赴汤蹈火的时候,巨大的失望迎面而来,霎时间,曹操感觉报国无门了……
身为讨伐董卓的关东盟军首领,袁绍实际上就是虚有其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董卓就是被袁绍弄进京城的。
虽说袁绍最后也反对董卓,但由此就可以看出,此人简直没有丝毫的政治头脑。所谓政治斗争,就是要先下手为强,但并不等于就要到处树敌。可一进京,袁绍就下了一道愚蠢的命令:凡是太监,全部杀掉。这道命令一下,使得整个洛阳城没长胡子的小伙子们一见到袁绍的军队,就立马吓得脱裤子验明正身!
袁绍的这一举动在曹操看来甚是愚蠢,也注定会失败。既然连讨贼的盟主都是这种德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就在曹操带着自己的小股部队战得满身血污与尘土回到大营后,各路诸侯却在那儿把酒言欢,忍无可忍的曹操悲愤地说道:
曹操为自己与这些人为伍而感到耻辱,也再一次地感觉到报国无门……
那么,面对这些割据一方、自私自利,且胆小怕事的诸侯们,面对已经无法逆转、无可救药的东汉王朝,曹操又该何去何从呢?
曹操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决定,那就是自己干!
事实上,此时的曹操有两种选择: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虽说历史并没有承认他的前者身份,但是,在公元190年至公元200年间,却唯有曹操一人担负起了天下的兴亡,也唯有他才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
“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
在这十年间,略地、募兵、屯田,除了曹操,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拥有如此长远的打算。
相比起那些和曹操一同起兵,却始终没有什么长进和出息的人,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俨然已经从一个血气方刚的愣头青,被磨炼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