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从历史上诸多人物中寻找出一位聪明人的话,我想很多人会想到能掐会算,甚至还能招东风来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拿手的技能便是神机妙算,他与刘伯温素来被人们并称在一起,正所谓: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简直不是平凡人,几乎是近神的存在,鲁迅先生对此也是有着一针见血的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当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似乎也有这种感觉,几乎每到关键时刻,诸葛亮便能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智谋转危为安、甚至转败为胜。
历史上很少有的奸雄曹操,倒是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第一配角,在无限贬低曹操的同时,终于将诸葛亮在后世中的形象树立的伟岸高大。
可是诸葛亮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他在蜀汉的建立上功不可没,但是这并意味着一个蜀汉仅仅只有一个诸葛亮便能割据一方。
毕竟整个历史的发展是不会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力量即便再突出,在历史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
当然也正是如此,近年来多了不少黑诸葛亮的人,甚至有些还凭空想象出不少本就不存在的事情强加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当真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看待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客观,一味褒扬、一味批评皆不可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自然也该如此。
其实诸葛亮确实是个聪明人,也留下了很多锦囊妙计,在他临死前留下了最后一条锦囊,只可惜刘禅没有看懂,而在2000年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诸葛亮是真的聪明。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
刘备原本只是一个卖草鞋的贱民,仗着自己在汉朝的国姓“刘”,便直接自诩为皇叔,开启了在乱世争名夺利的艰辛旅程。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尤其是刘备这样的“三不行(武功不行、谋略不行、文采不行)”人员更是有限,但好在刘备有自知之明,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于是便开始募集比自己强的人。
当关羽和张飞对他唯命是从之后,他又开始积极寻找智囊型人物,就这样,在卧龙岗种地的诸葛亮进入了刘备的眼帘。
经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正式出山,而刘备也在此时有了群雄逐鹿的资本,经过一系列风骚的走位之后,蜀汉政权站稳了脚跟并促成了三分天下。
可是就在刘备雄心勃勃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孙权趁着关羽北上对抗曹操的时候,直接命吕蒙偷袭了荆州,连带着把关羽都给斩杀了。
刘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他不顾诸葛亮的反对,直接与东吴撕破了脸,集结大军进攻东吴,可是没想到东吴却出了一个能人陆逊,结果被陆逊直接来了个火烧连营八百里。
刘备大败之后,无奈只得退守白帝城,年事已高的刘备身体急剧垮台,甚至连都城也赶不回去了。
为了交代后事,刘备命人火速寻来诸葛亮和自己的宝贝儿子刘禅,他眼泪汪汪地对诸葛亮说,这孩子你看着办,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把头磕得嘭嘭响,表示会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刘备这才安心地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手掌军政大权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般没有自立为帝,也开始尽心尽力辅佐刘禅。
诸葛亮着实是个合格的大臣,为了让刘禅舒舒服服做个皇帝,他殚精竭虑,尽心尽力,不仅军务不让刘禅过问,甚至连政务都一并自行处理。
不过刘禅毕竟是个皇帝,怎么着也得有点事情做,不能整日里在皇宫中犬马声色,所以每逢蜀汉有重大的节日需要祭祀时,刘禅便派上了用场。
所以在刘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蜀汉的臣民知不知道有刘禅,但一定是知道他们的有个好丞相。
退一万步而言,如果不是《三国演义》中对他的过分美化,诸葛亮也是个无可争议的权臣,他与曹操是根本没有什么两样的,单从权臣的定义而言,他甚至于董卓之流也无半点区别。
好在刘禅是个极有自知之明的人,面对诸葛亮的专权时,他没有选择与之硬刚,反而选择了得过且过,或许在刘禅看来,无论诸葛亮有多么的嚣张,但终究比自己大了几十岁,即便是熬,他也能熬得过诸葛亮。
后世很多人都在嘲笑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单单从情商来看,刘禅绝对不傻,至于说他扶不扶得起,关键在于诸葛亮有没有真心去扶他。
诸葛亮独掌军政大权那些年,确实也做了不少好事,蜀汉的国力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便屡次兴师北伐,结果将蜀汉大好的前程葬送了七七八八。
刘禅没看明白锦囊所言
细细算来诸葛亮还是比较喜欢打仗的,前前后后五次北伐中原,只不过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反而为刘禅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公元234年,不可一世的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刘禅喜极而泣,不,是高声痛哭,而就在他哭得死去活来时,诸葛亮最后的一封锦囊妙计送到了刘禅面前。
刘禅自然要看看诸葛亮为他指出了什么路,这锦囊的前半段写得是如果让北伐军队顺利会师,看得刘禅拍手叫好,而后半段则让刘禅很疑惑。
那是诸葛亮对自己后事的交代,说的是希望刘禅在自己死后选派出四名士兵运送棺椁,目的地是定军山。
而他又特别要求一定要让这四位士兵用木棍和麻绳抬着去,而在路途之中,无论走到了什么地方,只要麻绳的绳子断裂,那么就就地安葬。
刘禅看过很是不解,但是他想到诸葛亮生前那么邪乎,虽然没看懂,但也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做了。
古代的棺椁都比较沉,诸葛亮作为位高权重的大丞相,棺椁也是用了上好的木材,这四位士兵抬着一直向定军山走去,可是奈何实在吃力,便走走停停。
走了好多天之后,其中有个士兵就提议说自行割断麻绳,然后将棺椁掩埋,就此回去复命,其他三人听到后都很赞同,于是便这般做了。
等到他们回去复命时,刘禅觉得这事有蹊跷,毕竟按照日程和时间来算,这些士兵还没有走到定军山,于是气急败坏的他将这四人全部斩首。
可是刘禅忘了问他们究竟将丞相埋在了何处,就这样诸葛亮的埋葬之地成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以2000年后的眼光来看,诸葛亮此举实在是太妙了,他自知生前有很多政敌,为了能够在去世后得到安宁,便做了如此安排,真是令人恍然大悟。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