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 “两弹一星”精神融血脉
创始人
2025-07-26 19:03:48
0

邓稼先,年龄十八,院别为理学院第三年级,系别为物理学系。

10月16日,在清华大学校史馆“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的展览中,邓稼先之孙邓昱友第一次看到了爷爷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注册片。其中张贴着一张18岁邓稼先的学生照。

在邓昱友出生之前,邓稼先已因病逝世。“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曾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后来的故事,邓昱友从历史书籍中一一获知。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时间已过六十载。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被一代代的中国人铭记在心。

幼年时,王淦昌之孙王世华在家中的旧物箱子上,偶然发现爷爷曾有一个化名——王京。那时,父亲并没有详细说起这位“王京”的故事。在王世华的记忆里,爷爷的故事大多存在于信箱的来信之中。家中父亲和姑姑都很少谈及爷爷的事情。

1961年,当中央希望王淦昌放弃原有研究方向,参与和领导原子弹研制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愿以身许国!”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王淦昌指导了第1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第2次、第3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都取得重要成果。

待王淦昌晚年之时,才跟晚辈回忆求学工作的经历。受益于清华老师的引导,王淦昌选择攻读物理学,也将此作为了毕生追求的事业。“他经常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要钻研进去。”

在家里的电话机旁,王淦昌始终放了一个小本,专门写下来电记录。无论对方是谁,王淦昌总是一一回复。一次,家人未告知一通“并不重要”的来电。事后,王淦昌再三嘱咐:“有人打电话都是重要的事情,你们一定得跟我说。”

在王世华的记忆里,爷爷从未带孩子们去公园游玩。王淦昌把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他对我们说,我没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王世华与爷爷王淦昌的相处中感触良多,“我想究竟什么是王淦昌的精神?其实就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对事业的执着,对同事的关心关怀,对事情的责任心。”

“在过去艰难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的前辈们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屠守锷次子屠群已经满头白发。在屠群幼时的记忆里,父亲一个星期回来一次。那时,钱学森常常召集父亲等人去钱学森家里开会。回来后,屠守锷常常一个人在书房里看书。母亲总是叫孩子们不要打扰他。

从小跟随爷爷陈芳允长大,陈晶晶常常坐在爷爷奶奶的身旁听他们谈话。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曾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作为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陈芳允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躺在病床上的陈芳允还在心系着“咱们国家的小卫星”。“可惜在爷爷去世前,没有赶上北斗卫星的发射。”陈晶晶说。

2000年10月3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此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陈晶晶感慨,“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为后辈非常感动,值得我们学习”。

在新设展览中,钱三强的外孙女李欣兴看到了外祖父常戴的一副眼镜。20世纪50年代,钱三强在原子能所领导创建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20世纪60年代初,钱三强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用了两年零8个月就成功研制出氢弹。

“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清华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封锁,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国家建设,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李欣兴表示,作为年轻一代要肩负开创未来的重任,学习先辈故事,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中。

看到了18岁邓稼先的学生照,邓昱友在展厅前驻足很久:“这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形象。”

如今已是一名临床外科医生的邓昱友,将爷爷邓稼先看作一个精神象征。他说过,“所有的科学研究是相通的”,无论是追求手术技术的精湛,还是理解生命与使命,“‘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为祖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为生命卫生事业,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报北京10月1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内容

站在泸定桥畔 听“过桥木板...
如今的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公众号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
2025-07-26 12:33:39
原创 ...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复...
2025-07-26 12:33:37
原创 ...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北宋和南宋其实就是一回事,不仅如此,它们二者的...
2025-07-26 12:33:24
原创 ...
“秦王这面相不行啊,太刚烈了,怕不是一冒犯到就得被干掉,不愧是虎狼...
2025-07-26 12:33:22
原创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朱成山】 日前,上海震旦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上...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作者:赵心放 赵匡胤是北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秘档解密,我们在克格勃文件档中发现了一个惊人...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图1:清朝骁骑营。骁骑营是一个军营的名称,晋代开始设置,最开始是魏...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混乱的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一大批能人...
2025-07-26 12:33:00

热门资讯

原创 6... 洪武十二年谋算着独裁的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刑,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案件竟牵扯出三万余人的性命,甚至还有开国...
原创 这... 僧格林沁是清末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人,贵族出身,善骑射。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
原创 他... 综述 关于张作霖,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多有争议,有人说他为了敛财,不惜与日军攀上关系,与日方密切往来,为...
原创 雪... “要动凉王,先过青衣。”在原著小说中,关于青鸟有这么一句传说。 青鸟在芦苇荡一战中,为了保住世子徐凤...
原创 《... 想必大多数人对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这些名字都不陌生,兴之所至,还能随口吟诵几句他们的传世佳作,...
原创 大... “大禹治水”这件事并不出出自于夏朝的文献记载里,因为夏朝连文字都还没有,因此关于夏朝的记载,也仅仅是...
原创 一... 在1979年2月27日的清晨,青海省委家属大院里看似平常的一天被一场激烈的争执打破。杨小民,省委办公...
原创 如... 在中国的姓氏中,有一些姓氏的起源可能与外族有关。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如果是 “安” 姓,可能不是 “炎...
原创 她... 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辅佐培养了顺治以及康熙两代皇帝,为清朝的安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明...
全球屠戮超七千万人的“黑死病”... 全文共2282字 | 阅读需5分钟 在荷兰,坐落于首都的心脏位置的“达姆广场”始建于1648年,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