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5岁高龄的邓小平在编写回忆录时写道:“淮海战役中,我是总前委书记,那时主席亲口对我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在下达具体决策时,我都是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的。”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将淮海战役的指挥权交给了邓小平,那为何很多人都说是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呢?粟裕究竟在淮海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早在1948年11月,毛主席就曾下达过明确指示,将淮海战役的指挥权交到了“陈邓”二人手中,11月16日,中央再次下令,任命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可见,在淮海战役开始前,中央和毛主席都准备将指挥权交到邓小平手中,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偏差。
总前委成立的时候,距离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只剩下了6天,短短6天对全局战略筹划是起不到太大影响的,所以说第一阶段基本上不是由总前委指挥的,而是华野指挥的。
在第一阶段中,粟裕的表现相当亮眼,他是提出“淮海战役”这一概念的第一人,刚开始的时候,陈毅只准备拿下驻守在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没想到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后,杜聿明担心团灭,想从徐州撤退,结果蒋介石临时下令,一定要杜聿明救出被围困的黄维兵团才能撤退。
结果黄维兵团没能救出,前去救人的杜聿明部也陷入了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淮海战役局面。
黄百韬兵团被歼标志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这一阶段是粟裕指挥华野完成的,等到第三阶段开始的时候,刘伯承、陈毅回中央策划渡江战役,邓小平领导中野回去休整,指挥权又落到了华野手中。
那么这样说来,第二阶段是邓小平领导总前委指挥的?
其实非也,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淮海战役中所谓的“总前委”,其实是一个没有具体办公地点、没有下达过具体指令、没有任何部署部门的“理想机构”。
总前委是11月16日成立的,直到12月16日,刘陈邓粟谭五人都没有碰过头开一个全体会议。
所以,当时总前委指挥作战大多时候都是通过电报、电话等线上联络方式完成的。
一直到12月17日,黄维兵团被歼后才召开了第一次总前委全体会议,这也是淮海战役期间唯一的一次总前委全体会议。
然而,就连这唯一的一次会议,都是陈毅、邓小平、刘伯承三人去粟裕和谭震林位于安徽萧县的华野指挥部开会,如此看来,总前委的主导权实际上掌握在粟裕手中。
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感慨万分地说道:“淮海战役就像一锅夹生饭,我们是硬生生吃掉的……其中,粟裕的功劳很大!”
毛主席是认可粟裕功劳的,在实际战斗中,也确实是粟裕的指挥最亮眼,所以很多人都说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