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5日,毛泽东与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委员在勤政殿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的毛主席站在居中位置,身着整洁的中山装,头戴一顶标志性的军帽。毛主席面带微笑,精神状态很好,能与全国各界的杰出人士共聚一堂,共商大事是他多年来的夙愿。
这张合影的背景非常特殊,后人对于1949年的了解并不多,大多数只知道开国大典。但是实际上,在开国大典前有非常繁杂而又困难的工作要讨论和落实。其中,除了军事以外的工作,很多是由政协完成的。
中央机关搬迁至北平之后,就开始想方设法邀请社会各界、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共同商议建国大事。
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恩来都在这张合影照片之中,只不过他们三个并未和往常一样站在一起。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被大家推举站在前面,而周恩来此时却低调地站在了最后一排的最左边。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当时尚未建国,周恩来还没有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他当时的职务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委总参谋长。所以当时的大家并不是称呼他“周总理”,而是“周副主席”。
尽管站在最后面,但是周恩来的精神状态也特别好,英俊帅气、很显眼。事实上这是谦逊的周恩来特意选的位置,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是军委副主席,但是在政协筹备委员会成员里,很多人都是他崇敬的老前辈。
朱总司令一身戎装,他是筹备委员会中军队方面的代表,站在一群知识分子之中,朱老总显得特别突出。而且朱总司令的站位很有意思,好像刻意与毛主席拉开了一点距离,有人因此还做出了一些猜测。而实际上当时他们站在镜头之前,都需要服从摄影师的指挥,那时候拍照留念是一件很庄重、很严肃的事情,必须把最好的状态拿出来。
朱总司令之所以与毛主席拉开了一点距离,主要是为了照顾站在他俩身后的马寅初。从照片上不难看出,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是人高马大的体型,如果他俩紧挨在一起,就会把后面的马寅初挡住。所以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朱老总便向左跨了半步,把马寅初的整个身位露了一半出来。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各位委员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他们正在参与的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经历了一百多年屈辱的中国,终于可以挺起胸膛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了。
这张合影只是筹备委员会的部分成员,事实上很多重要的政协委员都是在开国大典前,历尽艰难才抵达北平。
例如,周恩来特意推荐邓颖超携带毛主席亲笔信邀请宋庆龄;地下党组织设法将民盟领袖张澜从国民党的监禁中营救了出来,并护送其至北平。但并非所有我们想要邀请的人士都来到了北平,例如冯玉祥将军就在从苏联回国的船上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今日再看这张照片,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和姓名唤起了我们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忆,也时刻提醒着后人不能忘记为了建立这个新中国,革命先辈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照片中的人物,依次为:谭平山、周恩来、章伯钧、黄炎培、林伯渠、朱德、马寅初、蔡畅、毛泽东、张奚若、陈叔通、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李济深、李立三、蔡廷锴、陈嘉庚、乌兰夫、沈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