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来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往往都拥有数千万人口,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不过,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古代中国虽人口基数庞大,但增长率却并不算高,且往往呈现出周期性:国家统一、强盛时,人口相应增多;国家战乱、衰弱时,人口相应减少。
但是,清朝或许是一个例外。据资料统计,在1741年,清朝人口为1.5亿(高宗实录卷157);而到了1834年,清朝人口达到了4亿(宣宗实录卷261)。不到100年,人口数量便增长了几倍。然而,这时的清朝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并未实现工业化,同以前的中国封建王朝也无本质区别,为何会产生如此夸张的人口爆炸呢?
首先,在清朝中期,由美洲传来的土豆、玉米等农作物逐渐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土豆、玉米等皆为高产作物,适应性强,产量大,以此作为食物,的确可以喂饱更多的人。不过,综合清朝各地方志来看,土豆、玉米播种量都很有限,也并没有成为人们的主食。故而土豆、玉米的种植并不对人口增长起到主要作用,只起到辅助作用。
其实更重要的因素,当属政策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除了向民众收取田亩税之外,还要依据人丁数量收取人头税,“赋”在许多时候便是代指人头税。人头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两千年,在这种制度下,多一个人就要多承担一份纳税义务,是故官府大户常常隐匿一些户口,平民百姓也不敢生的太多,以求减少纳税。
清朝康雍乾三帝时期,中国的赋税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人头税已经显得非常过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康雍乾三帝便提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口号,并延续了明朝一条鞭法措施,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将人头税彻底取消,其税额则分摊入田亩税计算,以减轻民众的纳税负担。
摊丁入亩实施之后,百姓们身上的生育枷锁被打破了,故而可以进一步放开生育。各级官府为了获取朝廷更多的饷银、更多的科举名额,也纷纷奖励百姓多生,甚至在户籍上多报人口数量。清朝中期又正值盛世,战乱、天灾较少。所以在一系列综合因素之下,清朝的人口便实现了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