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最后位极人臣做到了正三品官。为什么说正三品官就位极人臣了呢?那一品、二品又算什么样的存在呢?
一、唐朝的官员品阶
唐朝的官制很复杂,我们在这里先简单了解一下唐朝的官员等级设置和品阶。
中国古代历代官员等级有品、爵、勋、阶四种划分原则
,唐朝也不例外。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说这个官员是几品几品。唐代的品级里是包含了勋、爵,职官的。
先说“品”级吧,
唐朝的“品”也是九品制,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不然也不会有九品芝麻官之说了呢。是吧?
而品下面在细分的话就是“阶”了
。唐朝大体是九品,但若细化的话,每一品还要分正几品、从几品,而从第四品开始还要加分上、下。比如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唐朝的前三品职官有哪些。
然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品级里有一种官叫散官,那什么是散官呢
?散官不意味着就是闲散的官职,它也是一种官品的名称,本身是没有实际官职,但很多职事官(做实事的官职)会兼有散官的官品
。这就是唐朝的散官制度。
“爵”是最初是从西周时期就有了。一开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爵,秦汉时实行二十等爵位制,之后爵位等级划分也一直变化
,唐朝时爵位等级有十。而在第五等级时会加“开国”这样的前缀。
而
唐朝的爵位等级也是有“品”
。亲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是从一品;公是二品,正、从之分的话是看“公”前是加“郡”还是“县”;侯是从三品,伯是正四品。侯、伯前均无“郡、县”之缀。
然后就是“勋”,
“勋”也是唐朝官员品阶里的一种
。它最初是北周的一种官职叫勋官,为的是表彰立军功的人。之后被唐朝沿用。但却不仅仅是立军功了,也会把文臣封为勋官。
唐朝勋官的等级也是和“品”挂钩的
,勋官册封是按传“转”来封,《木兰辞》里有说“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唐朝的勋级也有十二转,
第十二转是最高等级,被封为上柱国,官品的话相当于正二品,最低为一转武骑尉,相当于从七品。
在当时,被封为勋官是代表着一种荣誉的。而唐朝能够被封为勋官的不仅仅是官员,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的。但是由于唐朝中后期勋官真的太多了,一抓一大把。这就导致勋官的品级水分很大,就如那句话:
“据令乃与公卿齐班,论实在于胥吏之下
。”
二、三品官的地位
在大致了解唐朝的官员品阶之后,我们在具体谈谈三品官的地位是怎样的。三品官都是一些有实权的职位,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不仅仅是三省和六部这些机构还有一台五监九司。
而
三品官员都是这些中央机构的最高长官,并且他们是手握实权的,因此他们的地位就很高,话语权就很大。
比如三省的最高长官,是掌管了整个国家的政治政策的决策审议和执行的,不然怎么叫中枢机构呢?
而这些身兼要职的机构最高长官就是宰相。而且宰相不止一个,这些人组成了一个最高配置的领到班底去处理事务。不是所有的宰相品阶都达到了正三品,有一些可能只有四品也成为了宰相。
为什么呢?
主要是宰相是一个泛称,也不是一个人担任,因此任命为宰相实际上就是为了有权利去做事情,总的来说就是为了方便行事
。
这么说吧,如果一个官员担任了宰相他可能品阶没有正三品,实权也也不是那么大但正三品的官员是一定是官员里实权的顶峰了。
在一个就是三品官的官府是紫色,这是只有三品及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穿戴的颜色。所以在唐朝如果看到一个穿着紫色官服的官员他一定是十分不好惹的。
所以为什么说正三品官都是顶级大佬,那
是因为这些正三品官就是政治,军事,监察等各方面的实权大佬才可以达到的品阶,他们是权力中心的人物。
三、一二品官员的地位
既然正三品官是绝顶大佬了,那一二品的官员是什么地位呢?说实话,
一二品大多是一些虚职和皇亲国戚分封的等级。在地位上、荣誉上会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其却是没有实权的。
说白了就是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恩赐给的虚荣。
在皇帝眼中,反正只是口头上给的,没有具体权力,给高点的荣誉地位也没什么。
比如三师就是一品官,而三师是干什么的呢?三师就是培养皇帝的老师,负责教授皇帝的文治武略。那作为天子之师荣誉地位肯定就高了。再比如皇室成员也代表皇家,因此册封时地位也不能太低。
也就是说只要是和皇帝沾边的人在册封时品级都不能低。这就是一二品官员的地位。
这些官职有着很高的品阶也就代表这很高的荣誉地位。毕竟古代的品阶不仅仅代表官员的高低也代表地位。
所以总体来说三品官就是官员的最高等级了,狄仁杰最后也是做到了三品大员的。一二品的官员虽然品阶高却实际上不如三品官得势。
至于为什么唐朝要一二品虚设官品?那
最大可能就是皇帝为了限制这些官员中的顶级大佬。实权大佬看似已经顶尖了,但其前面还有品阶更高的,他再厉害也是三品。
所以品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限制官员势力的膨胀。这样看来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安稳确实是煞费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