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加上时代离我们相近,后人对其也是非常有兴趣。汉朝之后,后续的国家很难逃过“三百年又一个轮回”,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后世史学家为了方便研究一个王朝的历史进程,通常将一个王朝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中期和王朝末年。
那么在清朝的初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清朝的开国元老鳌拜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何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这其中到底有何秘密,接下来由笔者我来为各位读者慢慢揭示这其中的秘密。
清朝的前身为后金,明朝的建州都督努尔哈赤悍然造反,并且努尔哈赤最后还造反成功,从此成为了明帝国最大的外患。
努尔哈赤后来能建国称汗就一定不得不提及后金的开国五大臣,他们分别是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五人。
而鳌拜正是费英东的亲侄,正是有着这样的关系,鳌拜很快就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注意,并且任命他为亲军护卫。
但真正让鳌拜一展才华的人却是清太宗皇太极,要不是没有皇太极的多次提携,鳌拜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平凡的护卫。
皇太极,生于1592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按照长幼和功劳,后金的汗位怎么也不会轮到皇太极,毕竟皇太极上面可是有褚英,代善和莽古尔泰这三位哥哥。
可是后来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得褚英和代善失去了太子之位,而莽古尔泰性格冲动,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国却是不行,因此使得皇太极继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可是皇太极上位的拦路石并没有消失殆尽,他还有深受努尔哈赤宠爱的幼弟多尔衮。为此,皇太极不得不为了汗位与自己的各位哥哥达成妥协,约定后金由“四大贝勒”共治。
所以皇太极的汗位刚开始并不牢固,只能依靠自己的弟弟们与自己的哥哥对抗,比如多尔衮正是皇太极制衡四大贝勒的棋子。
而这一过程长达六年,在皇太极与三大贝勒的这场争斗中,结果是皇太极胜出了,结果是“与三大贝勒,俱南而坐“的朝局解体,皇太极开始独掌乾坤。这六年里,皇太极也并不是只与三大贝勒作斗争,而是不断巩固发展后金的实力。
这六年里,皇太极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不断拓宽后金版图。鳌拜作为两黄旗的人因此常常跟随皇太极出征,不断累积战功。
在崇德六年的明清松锦会战中(公元1641年)更是立下了大功,所以皇太极升鳌拜为护军统领,自此鳌拜成为满洲军事集团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
公元1643年,清初的雄主皇太极突然猝死于宫中,而且他还没有留下遗诏指定到底是谁继位。为此坐拥两白旗的睿亲王多尔衮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可惜的是他遇到了鳌拜。
鳌拜纠集了两黄旗大臣力保皇太极之子继位,断言“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
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正是忌惮两黄旗的实力,多尔衮不得不与其达成妥协。可以说要不是鳌拜坚决阻拦多尔衮,或许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很可能就是多尔衮,而不是顺治。
顺治继位后,因为鳌拜的拦位之举,多尔衮多次报复,为此鳌拜多次在生死之间徘徊。幸运的是后来多尔衮坠马而亡,清帝顺治得以手握大权,为了报答鳌拜的多次护主之恩,将其视为心腹重臣,处理国家大事常常与鳌拜商量。
后来,顺治因病去世时,鳌拜更是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彼时,鳌拜已经位极人臣,子孙世世代代荣华富贵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奈何鳌拜被权力的毒药迷了眼,久久不让康熙皇帝真正执掌朝政。
君权和相权的争斗,结果通常是君权获胜,鳌拜也不例外。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时期,鳌拜因为位卑权轻,所以始终保持着臣子的本分,可是一朝位高权重却公然反抗皇权,所以最终遭遇横祸,这不得不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