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安三万里》主角为什么是高适?他比李白杜甫更值得学习
创始人
2025-07-24 13:04:08
0

《长安三万里》可谓星光灿烂,如果按照现代人眼中的名气给片中人物进行排名的话,大概是这个样子:李白、杜甫、郭子仪、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哥舒翰、高适、岑参、李龟年、岐王、玉真公主……

在《长安三万里》中第一男主角却是高适,李白是男二,杜甫是男配角,郭子仪、哥舒翰、王维、贺知章他们都是小配角,王昌龄、岑参等人干脆就是龙套。

不仅是戏份问题,《长安三万里》还在一些历史细节上给高适加了分,比如大破吐蕃七万大军,还有营救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因高适是有唐诗人“最达者”吗?

当然不是,比起李白和杜甫来,高适其实更值得后世推崇和学习,本文结合电影和历史简单聊聊这个话题。

一、没能力的杜甫

《长安三万里》中杜甫出场次数不多,第一次亮相时还是一个小孩,他比高适小八岁,比李白小十一岁,高适二十来岁去长安,杜甫当时也就十二岁。

一个小破孩能随便进出岐王宅邸,可见杜甫他们家当时有一定地位的,毕竟他是晋代名将杜预后人,母亲又来自著名的清河大族崔氏,他是正经大户人家的小公子。

青年杜甫出场时虽然落第但依然有一定地位,然后就是和李白一起到梁园访问高适,三个人喝酒作诗,又陪李白去做道士,在那段华美的《将进酒》后杜甫在电影中再未出现。

杜甫有限的出场次数很符合他在唐朝当时的地位,他在诗坛的盛名主要是宋代以后推崇起来的,在盛唐时一方面因为他对比李白等人年龄偏小,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人生高开低走,导致名气不响。

请注意一个细节,电影里高适经常翻看一本《河岳英灵集》,这是一部收录二十多位盛唐诗人作品的诗集,里面有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等人,连那个常建都有,就是没有年龄比岑参还要大几岁的杜甫。

历史上的杜甫并非没有机会,他的出身比高适和李白都好得多,也曾时来运转当过左拾遗,这个官高适也当过,但高适能力很强官越做越大,杜甫却越做越小,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还需要高适和严武去接济帮助他。

所以,如果从作品上看,杜甫不愧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从历史上看,他其实也算是一个能力不足又心比天高的平庸官员,《长安三万里》让杜甫当配角也是尊重历史的表现,要不是他和李白、高适的关系不错且联系不少,可能这部电影里他也是小配角或龙套了。

二、不靠谱的李白

有人说《长安三万里》“尊高贬李”,过度美化高适同时贬低了李白,实际上看过电影你就知道,《长安三万里》其实也美化了李白,比如李白营救郭子仪,那是小说里的故事,并非正史记载。

李白确实很有才华,但他的才华主要还是表现在诗歌作品上,在做官上他连杜甫都不如,他没有杜甫那样的出身,只能到处求官,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不惜入赘。

一个不擅长当官的人到处求官,换来的只能是到处碰壁,更要命的是,李白在政治上还非常幼稚。

要说机会,李白拿到的机会比高适和杜甫都要好也更早,他能受到皇帝唐玄宗的青睐,可他轻易得罪人很快又被贬,好歹得了一堆金银财宝。可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选择跟随永王李璘就太让人觉得他“饥不择食”了,连他当时的妻子宗氏都劝他,可一把年纪的李白依然看不清形势加入了一个不靠谱的造反大军。

比起当官来,李白的婚姻也不靠谱,一辈子两次选择入赘,两次和其他女人同居,不挣钱光喝酒,不管老婆孩子,连他自己都自责,但他就是改不了。

所以,李白确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万古诗篇。但他同时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缺乏从政能力、缺乏生活能力,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一句话,除了作诗写字耍剑,李白啥也不是。

三、稳健的高适

高适出身也不错,比不过杜甫至少也比李白强,不过高适在二十岁之前确实毫无名气,因此《长安三万里》虚构了高适不会读书甚至还有口吃的毛病,这种虚构对高适的形象没有贬损反而是提升。

当然,高适和李白的交往也没有《长安三万里》那么多,历史上一般估计高适是在四十多岁才在梁园同时见到李白和杜甫,此时虽然三个人在事业上都没有什么建树,但在作诗上都互相知晓对方,李白当时已经是名人,杜甫则是李白的迷弟,高适在诗坛也颇有名气。

因此,《长安三万里》剧组虚构了高适和李白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多次交往,李白去黄鹤楼看崔颢的诗应该是和杜甫一起去的,也都改成了高适。

至于李白和高适营救郭子仪,则是在小说基础上又增加了高适。

虽然《长安三万里》给高适加了很多戏份,也美化了不少,但高适的总体形象还是符合历史记载的,那就是稳健且有能力。

首先,高适不像李白杜甫那样有钱就到处旅游到处花,他和李白一样也曾到处干谒求官,也曾像杜甫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第,也曾到四十多岁还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但高适一直在厚积薄发,每当人生碰壁他都回到梁园继续潜心苦读,虽然在江湖上也有名气,但他并不经常利用这种名气去投机。

其次,高适很有能力,他四十九岁投奔哥舒翰,五十二岁官拜左拾遗,五十三岁跟随唐玄宗入蜀,论起来,他的机会比李白杜甫要晚,但他即使人在玄宗身边依然能够得到唐肃宗的信任,还是因为他的稳健和不俗能力。

高适人生最大的功绩是平定永王李璘之乱和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有点儿不幸的是,他在永王李璘那里俘虏了曾经的好朋友李白。

《长安三万里》用程元振的嘴说出高适营救李白的秘密,这个美化其实有些过了,以程元振的秉性,他要是知道高适秘密营救李白,那高适就危险了。

高适之所以不救李白甚至铁面无情,完全是一种稳健的自保,在安史之乱和唐玄宗唐肃宗那个时代,一旦失去信任,高适的前途也就完了。杜甫就是因为拎不清形势得罪了唐肃宗被贬,失去了一切机会。

事实上,高适并没有因为杜甫得罪过唐肃宗就不和他来往,相反他当彭州刺史时还曾特意到草堂看望杜甫,还送去了杜甫家最缺的食物。

高适不救李白还是因为李白的罪过太大也太敏感,当然,这何尝不是李白自己作死。

高适以接近半百的岁数从一个机要秘书做起,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为国家立下大功,个人也被封为县侯,成为唐代诗人最达者,这和他的卓越能力、清醒头脑以及稳健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同样是怀才不遇,李白的态度是一边到处求官一边说“老子不在乎”,杜甫的态度是一边到处求官一边说“你们把天下搞坏了,老子很心痛”。

高适则不然,他写《别董大》时四十多岁,在古代已经算老夫了,但他对董庭兰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用豪迈的语言抒发心中的愤懑,不仅是对友人更是对自己的激励,比起李白杜甫来,这样一位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高适,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关内容

更上层楼看中轴
在红桥市场顶层的观坛艺术空间,游客可远眺天坛祈年殿,在露台上欣赏中...
2025-07-25 04:36:39
原创 ...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
2025-07-25 04:33:55
原创 ...
1.秦桧 秦桧是南宋“四大权相”中的一员,而且在这四个人中,他居于...
2025-07-25 04:33:45
原创 ...
西汉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王朝,前面几代君王都是明君。开创了文景之治、汉...
2025-07-25 04:33:35
原创 ...
明十三陵之所以叫“明十三陵”,是因为这里埋葬着明朝十三位皇帝,这十...
2025-07-25 04:33:12
原创 ...
陈胜在大泽乡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在早先时代是不可思...
2025-07-25 04:33:07
原创 ...
东汉时期,历经近200年的历史,期间出现了三位异姓王,他们分别是卢...
2025-07-25 04:33:01
原创 ...
鲁迅先生那可真的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大文豪。 他有着许多让我们耳...
2025-07-25 04:32:57
原创 ...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渊之前介绍...
2025-07-25 04:32:54

热门资讯

原创 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夏天同样跑完几圈,有人跑完后衣服只是有点潮,而有的人却能拧出半盆水.....
原创 上... 上将唐亮身负重伤却不愿骑马,战友:宁愿不要机枪,也要唐亮骑马 文/无计读史 唐亮,1910年出生在湖...
原创 大...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 乱世中,总是猛将辈出,群雄逐鹿,尤其是战国这种多国互相争夺的...
原创 唐... 和亲主要指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以婚姻为媒介所展开的和平交往,以调整相互关系,维护各自利益为目的。在...
原创 《... “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世界影坛...
原创 秦... 历史上有很多预言,到了特定的时期它也果真兑现了。这让人匪夷所思,有时又让人不得不信。 也许那些匪夷所...
原创 9... 成立于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朝两国的关系...
原创 朱... 原来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他孙子。 朱元璋不直接赐死这些人,而用一场庆功...
原创 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毅荻书斋”是张学良夫妇晚年捐资建立起来的,因张学良年迈,整个过程都是由夫人赵一荻...
原创 战... 谈及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的失败,许多人会将之归结为德国方面不宣而战,德军自身实力远胜于苏联,并以苏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