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政权的交替更迭乃是常态——多少王侯将相在朝廷上明争暗斗,为了蜗角虚名而勾心斗角;古今以来,又有多少能人志士将国家兴亡牢记于心,以“开盛世至太平”为己任。
各方各界的有谋有略者皆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出世和入世的回环交替间,力挽狂澜而守住政权的一方稳固。要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即使政权在反复的交替下,泱泱华夏大国,也承载着千年来的浓浓古韵和深刻意涵。
近年来,“民族魂”、“中国梦”等词汇频上热搜,这些词语被各大主流媒体广泛使用,继而深入民心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中国人统一的民族认同感。
中国人的根到底是什么,我们口中的国魂的本质到底有何魔力,能如此牢牢地将炎黄子孙的心拴在一起。又是什么缘由,让这千年的文明世代相承,未曾中断。
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位外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对比了中西方历史文化的进程之后,深感疑惑,百思不得其解。他不禁抛出这样一个举世难题:中国到底是靠什么才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国统一?欧洲人不懂!
分久必合为大势,王朝更迭大一统
打开厚重的历史篇章,穿梭千年的时光来回温经典,领略中华的独特魅力。要知道,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持续了数百年来的多方割据的混乱场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这可谓是开天辟地的一次壮举: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始于此刻。
而后,各朝各代每每交叠更替之时,便是战乱纷争和民不聊生的噩梦。王朝的更替,苦的不仅是亡国君主,更是普罗大众。
争天下的局势一旦上演,争天下的众生便避免不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因此,都说“乱世出英雄”,这些没能生于和平年代的能人志士们,使出力挽狂澜之势,无限希冀着能重返国泰民安的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人民汲取历史的教训,总结经验,他们发现:统一时期的国家才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而混战割据状态下的祖国只能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人民生活幸福,物质精神的双重美满,如果没有了和平环境的支持,那就一切免谈了。
而千百年来,统一时期的祖国往往能有和平的大背景,饱尝分裂之痛的芸芸众生也渴望统一。
因此,对和平的誓死维护和对战乱的无限憎恶,让统一的状态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在这样漫长的一统天下的稳定环境中,中国历史才得以延续,中华文化才会有如此源远流长的特点。
此时将目光转向欧洲,不难发现,欧洲的状况与中国的情况可谓是截然不同:在久远的罗马时期出现的大一统,如今却难以再现当年之景:即便有欧盟的存在,但欧洲各国的各自为政却是铁打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罗马时期,欧洲处于统一状态,而此时的中国却正处分裂,然而在未来的岁月中,二者却选择了与初识相悖的道路:欧洲自罗马帝国之后,再未经过任何的统一;而中国历史中的“分久必合”却成了常态。
截然不同体制异,血脉相承底蕴浓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属于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官方解释如下: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这样一板一眼地解释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未免有些深奥难懂,我们简单地概括一下,“共享单一价值、历史、文化或语言”是民族国家特有的一些标志。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并且许多欧洲国家以民族作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这也就是“民族国家”一词的由来。
而与此相对的文明型国家,指的是延绵不断而又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这类国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正是属于此类范畴。
千年来的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中国一国之独特文化,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存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方熠熠生辉的瑰宝,其承载着的内容包罗万象:各地饮食、传统书画服饰、中医中药、礼仪礼节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浓浓的文化底蕴传承了千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时光的打磨下,宛如玉石般光亮剔透而愈发完善。
这样一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欧洲,一方是文明型国家,一方是民族国家。二者的形态结构乃至制度都有所不同。
欧洲人眼中,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国统一,终究是一个迷。而我们心中却十分清楚明了:历史的选择下,我们渴望和平,渴望统一的局势,渴望国泰民安的强烈愿望,让这份千年的传承永不间断。
中华文明根基厚,文化冲击可包容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开展,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博弈不断升级,而文化输出也成了各国交流的重要手段。
西方国家企图通过西方文化的肆意传播和扩张,来向我们灌输一套来自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有了互联网的保障,信息的传输和散播变得无比的便捷。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要打开电子设备,我们就能方便地欣赏到来自不同国度的电影、电视剧、音乐作品等等。曾经,在人们眼中弹指间感受异域风情的异想天开般的美梦,如今也成了现实。
而可曾有人想到,这些形式丰富的作品,却有那么一小部分是一件件糖衣炮弹——包裹在一层层精心制作的糖衣之下的,是西方国家企图向我们灌输的一套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并不是鼓励我们一致排外,更不是忽视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不友好的西化元素,藏在电影的宏观背景里,驻足于每一句歌词中,在潜移默化之间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这些看似细小的因素,通过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瓦解和侵略,企图最终达到吞噬中华文化的目的。
然而,西方国家的阴谋并不会轻易得逞:中华文化千年来的根基,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撼动的。
虽然在短时间内,西方文化的冲击确实使得中国文化“虎躯一震”,但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品性——兼容并包的特性,以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汲取了优秀的外来文化,将它的优点纳入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并将其以全新的、本土化的面貌传承下去。
小结:
欧洲国家在经历罗马时期短暂的统一局面后,便再无一统之势;而相反的,在中国上下千年历史中,百姓皆极度渴望大一统的形成。民族国家与文明型国家二者体制迥异,态势不同。
中国维护了千年文明统一大国的秘密,必然藏在一脉相承的方块字里,藏在国粹瑰宝里,藏在芸芸众生对和平年代的无限渴望里,藏在每一个中国梦里,藏在我们的民族魂里,更是藏在了每一个中国人心田的最深的一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