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临死留一遗诏,诸葛亮反复强调;刘禅假装不懂,40年后亡国
创始人
2025-07-23 15:33:53
0

世人皆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却不知他还留下了一份意味深长的遗诏。这份遗诏中,蕴含着一代雄主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更饱含着对汉室中兴的深深忧虑。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刘备的谆谆教诲似乎并未被刘禅听进心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他的苦心经营却在刘禅手中渐渐消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备的遗诏成为一纸空文?为何诸葛亮的反复强调也无法唤醒刘禅的雄心壮志?40年后,蜀汉政权轰然倒塌,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迷雾,探寻其中的奥秘。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战火刚刚平息,63岁的刘备却已是心力交瘁。这场败仗不仅使他失去了冯习、张南、傅肜等得力猛将,更让他精心筹划多年的汉室中兴大业遭受重创。对于这位出身寒微、白手起家的开国君主来说,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次年,刘备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在白帝城召集众臣,进行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在这个庄严而悲伤的时刻,刘备不仅将幼子刘禅托付给了智谋过人的诸葛亮,还留下了一份饱含深意的遗诏。

这份遗诏开篇便道出了刘备的身体状况:"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接着,他以豁达的口吻表示自己已无遗憾,唯一牵挂的就是刘禅兄弟。这番话既显示了刘备面对死亡的从容,也暗示了他对刘禅的深深担忧。

遗诏中,刘备着重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这句话不仅是对刘禅的肯定,更是对他继续努力的鞭策。刘备接连使用"勉之"二字,可见其殷切期望之情。

随后,刘备给出了两条金玉良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一生经验的精华所在。他深知,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积累成就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事业。这句话既是对刘禅的谆谆教诲,也是对自己一生行事的总结。

刘备在遗诏中特别强调了"惟贤惟德,能服於人"的道理。这句话揭示了刘备成功的秘诀:以德服人。从最初在平原县与百姓同席而坐,到后来广纳贤才、礼贤下士,刘备始终坚持以德治国的理念。他希望刘禅能继承这一宝贵传统,赢得民心。

有趣的是,刘备在遗诏中自称"德薄",并告诫刘禅"勿效之"。这看似是一句谦逊之词,实则蕴含深意。刘备深知自己起于微末,虽然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但与曹操、孙权相比,仍有不足之处。他希望刘禅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父辈,成就更大的事业。

遗诏的最后部分,刘备为刘禅列出了一份详细的阅读清单。从《汉书》、《礼记》到诸子百家、兵法谋略,刘备希望儿子能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提到诸葛亮正在整理的一批典籍,包括申、韩、管子和六韬等。这不仅体现了刘备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也显示了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倚重。

这份遗诏,既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一位君主对继承人的殷切期望。刘备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治国之道浓缩其中,希望刘禅能够继承自己的意志,完成汉室中兴的大业。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这份凝聚了刘备毕生心血的遗诏,最终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刘禅又是否能够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在后续的历史中寻找。

刘备驾崩后,蜀汉的重担落在了年仅16岁的刘禅肩上。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守护这个年轻的君主,更要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诸葛亮对刘禅的教导,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既有言传,又有身教。

在刘禅即位初期,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这位年轻的君主。他亲自为刘禅讲解《春秋》,教导他如何理解和运用这部经典中的治国之道。同时,诸葛亮还安排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儒生,如蒋琬、董允等人,担任刘禅的老师,为他讲解《诗》《书》等经典。

除了传统的经典教育,诸葛亮还注重培养刘禅的实际治国能力。他经常带着刘禅参与朝政讨论,让年轻的君主亲身体验治国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会耐心地解释每一个决策的考量,希望刘禅能够逐渐掌握治国的要领。

然而,诸葛亮最为人称道的教导,莫过于著名的《出师表》。这篇文章不仅是诸葛亮北伐前的请战书,更是他对刘禅的谆谆教诲。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首先回顾了刘备创业的艰辛,强调了蜀汉政权来之不易。这不仅是对先帝功业的缅怀,更是对刘禅的警示:治国不易,切莫辜负先人的心血。

接着,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诸葛亮希望刘禅能够明辨是非,善用人才。他特别提到了蒋琬、费祎等人,认为这些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应当重用。这不仅是对人才的推荐,更是对刘禅用人之道的指导。

在《出师表》的结尾,诸葛亮写下了千古名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诸葛亮的忠诚,更是对刘禅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珍惜臣子的忠诚,善用贤才,共同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除了《出师表》,诸葛亮还留下了许多其他的谏言。例如,在一次朝会上,诸葛亮当众批评刘禅沉迷于声色犬马,忽视朝政。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陛下若不勤政爱民,恐怕难以保住先帝留下的基业。"这种直率的批评,显示了诸葛亮对刘禅的严格要求。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对朝政的安排更是体现了对刘禅的深思熟虑。他将蒋琬留在后方辅佐刘禅,既是为了确保后方稳定,也是为了给刘禅一个可靠的辅助。诸葛亮还经常写信回朝,不仅汇报军情,更多的是对刘禅的教导和提醒。

有一次,诸葛亮在信中特别提到:"陛下应当每日阅读先帝遗诏,勿忘先帝遗志。"这句话既是对刘备遗诏的重视,也是对刘禅的敦促。诸葛亮希望刘禅能够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不忘兴复汉室的使命。

然而,尽管诸葛亮殚精竭虑,刘禅似乎并未完全领会这位相父的良苦用心。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逐渐显露出昏庸的本性。他不仅没有继续推行诸葛亮的政策,反而听信奸臣谗言,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治国方向。

诸葛亮的教导,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无微不至。从经典教育到实际政务,从严厉批评到谆谆教诲,诸葛亮为培养一个合格的君主付出了全部心血。然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诸葛亮的苦心经营,最终是否能够开花结果?刘禅又是否能够真正领会这位相父的良苦用心?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在后续的历史中继续探寻。

刘禅,这位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颇为复杂的印象。表面上,他似乎是一位谦逊有礼、恭敬臣下的君主。然而,细究其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微妙之处。

在刘禅即位初期,他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高度尊重。每当诸葛亮进言,刘禅总是恭敬地倾听,并频频点头称是。他甚至多次在朝堂上公开表示:"丞相之才,真乃国之干城。若无丞相,朕何以安枕?"这番言论不仅显示了刘禅对诸葛亮的倚重,也为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刘禅的这种表面顺从并非全无目的。通过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依赖,刘禅成功地将大部分繁重的政务交给了诸葛亮处理。这使得他能够避开复杂的政务,享受帝王的安逸生活。

有一次,诸葛亮向刘禅汇报国事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刘禅不仅全盘接受,还表示:"丞相之谋略,远胜于朕。朕愿将一切政务悉数交予丞相处理。"这番话看似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实则是刘禅推卸责任的巧妙手段。

刘禅的这种态度,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每当诸葛亮请战,刘禅总是立即批准,并表示全力支持。然而,当朝中有大臣对北伐提出质疑时,刘禅却又表现出犹豫不决的姿态。他会说:"此事关系重大,还需再三斟酌。"通过这种方式,刘禅既避免了得罪诸葛亮,又不至于在朝臣面前显得过于软弱。

在处理朝政时,刘禅也展现出了高超的"委蛇"技巧。当大臣们意见不一时,他常常表现出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然后说:"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朕需要仔细考虑。"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没有得罪任何一方,又成功地将决策的责任推给了大臣们。

刘禅的这种表面顺从,在对待父亲刘备的遗诏时也有所体现。每当有大臣提到遗诏中的教诲,刘禅总是表现出一副恭敬聆听的样子,并说:"先帝遗命,朕岂敢忘?"然而,他却很少主动提及遗诏的内容,更不用说切实执行了。

有一次,蒋琬在朝会上引用遗诏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诲,劝诫刘禅要勤勉政事。刘禅听后,面露惭愧之色,说道:"先帝教诲,朕每日诵读。然政务繁杂,朕恐有疏漏之处,还望蒋大人多加提点。"这番话既表现出了对父亲遗诏的尊重,又巧妙地将责任推给了大臣。

刘禅的这种表面顺从,不仅体现在政事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当大臣们批评他沉迷声色时,他总是表现出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说:"朕知错矣,定当改之。"然而,没过多久,他又会重操旧习。

这种态度,在刘禅与宦官黄皓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朝臣们批评黄皓专权时,刘禅总是表示会严加管束。然而,在私下里,他却对黄皓愈发信任。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使得朝中大臣们对刘禅的真实意图越发捉摸不透。

刘禅的这种表面顺从,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帮助他维持了朝廷的表面和谐。然而,这种虚与委蛇的态度,也为蜀汉政权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这种表面的和谐能否转化为实际的力量?刘禅的这种态度,又会给蜀汉带来怎样的结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寻找答案。

蜀汉政权自建立之日起,便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朝政不稳,这种局面对年轻的刘禅和他的朝臣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外部威胁方面,蜀汉首当其冲的便是来自魏国的压力。魏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其军事实力也远超蜀汉。为了应对这一威胁,诸葛亮多次北伐,试图打破魏国的包围。然而,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在五丈原遭遇魏军主力。双方在此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尽管诸葛亮运筹帷幄,但蜀军的补给线过长,难以持久。最终,诸葛亮病逝于军中,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的去世,不仅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更预示着蜀汉对魏国的军事压力将日益加剧。

除了魏国的威胁,蜀汉还面临着来自南方的挑战。公元225年,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出现裂痕。孙权背弃盟约,夺取了荆州。这一事件不仅使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还打破了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平衡。从此,蜀汉不得不同时应对来自北方和东南方的压力,这无疑加重了蜀汉的外部负担。

内部问题同样困扰着蜀汉政权。首先是人才匮乏的问题。蜀汉建立之初,刘备就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虽然有诸葛亮、法正等才能出众的臣子,但整体而言,蜀汉的人才储备远不如魏国丰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愈发严重。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廷陷入了短暂的混乱。虽然蒋琬、费祎等人相继担任丞相,但他们的才能和威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导致朝廷上下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分歧。有人主张继续北伐,有人则认为应该休养生息。这种意见的分歧,使得蜀汉的国策始终摇摆不定。

另一个严重的内部问题是宦官专权。随着刘禅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倚重宦官黄皓。黄皓虽然出身低微,却因为能够迎合刘禅的喜好而得到重用。他常常在刘禅耳边进谗言,排挤忠良。公元243年,蜀汉名将姜维向朝廷请求增兵北伐,但遭到了黄皓的阻挠。黄皓向刘禅进言说:"北伐耗费巨大,不如休养生息。"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话,拒绝了姜维的请求。这不仅打击了姜维的积极性,也使得蜀汉错过了一次可能改变局势的机会。

经济问题同样困扰着蜀汉。蜀地虽然物产丰富,但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大量资源。为了支持军事行动,朝廷不得不加重赋税,这引起了民间的不满。公元238年,蜀汉曾爆发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它反映出了民间积累的不满情绪。

此外,蜀汉还面临着严重的腐败问题。一些地方官员利用职权中饱私囊,甚至与当地豪强勾结,欺压百姓。公元240年,巴郡太守李恢就因贪污受贿被拿下问罪。这类事件虽然得到了处理,但腐败之风并未得到根本遏制。

面对这些内忧外患,刘禅似乎并未表现出足够的紧迫感。他常常沉溺于宫廷生活,对朝政疏于管理。有一次,大臣费祎向他汇报边境告急的消息,刘禅却漫不经心地说:"此等小事,卿自行处置便是。"这种态度不仅使得朝政日渐混乱,也加速了蜀汉政权的衰落。

随着时间推移,蜀汉面临的困境越来越严峻。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朝政日渐腐败,这个建立在三分天下格局中的政权,似乎正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变数。蜀汉能否在这种困境中突出重围,找到新的出路?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寻找。

蜀汉的覆灭,如同一场缓慢而无可避免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展开。这个建立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的政权,最终在公元263年走向了灭亡的命运。

蜀汉覆灭的序幕,可以追溯到姜维最后一次北伐的失败。公元262年,姜维再次率军北上,试图改变蜀汉被动防守的局面。然而,这次行动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反而暴露了蜀汉军事实力的衰弱。魏国大将邓艾在这次战役中发现,蜀汉的防御体系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漏洞。

邓艾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魏国朝廷。魏国当时正处于司马氏专权的时期,司马昭掌握了实际权力。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灭蜀的最佳时机。于是,一个周密的灭蜀计划开始酝酿。

公元263年初,魏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司马昭任命钟会为前锋,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进攻;同时,邓艾则率领另一支军队,准备从阴平小道迂回包抄。这个双线进攻的策略,旨在打蜀汉一个措手不及。

当魏军的进攻消息传到成都时,蜀汉朝廷陷入了混乱。刘禅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之策。然而,长期的安逸生活已经让蜀汉的统治阶层丧失了危机意识。一些大臣认为魏军不过是虚张声势,主张按兵不动;另一些大臣则主张立即征调全国兵力,与魏军决一死战。

在这场关键的讨论中,宦官黄皓再次发挥了他的影响力。他向刘禅进言说:"陛下何须忧虑?我蜀地险要,魏军就算来了,也难以寸进。不如静观其变,待他们自己退去。"刘禅听信了这个建议,决定采取观望态度。

这个决定给了魏军宝贵的时间。钟会的大军很快就突破了汉中的防线,直逼剑阁。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偏师则冒险穿越崎岖的山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了蜀汉腹地。

当邓艾的军队突然出现在绵竹时,蜀汉朝廷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刘禅慌忙派遣大将诸葛瞻率军迎敌。然而,长期的和平生活已经让蜀军失去了战斗力。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虽然奋勇作战,但寡不敌众,最终战死沙场。

绵竹的失守,宣告了蜀汉最后一道防线的崩溃。面对步步紧逼的魏军,刘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些忠臣建议刘禅率领剩余的军队退守南中,伺机反击。然而,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

公元263年冬,刘禅带着一众文武百官,来到成都城外,向邓艾投降。当邓艾问及投降的原因时,刘禅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此乃天命,非人力所能改变。"

蜀汉的覆灭,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一个政权长期积累问题的必然结果。从刘备创建蜀汉,到刘禅投降魏国,整整四十三年的时间里,蜀汉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蜀汉面临着诸多挑战。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朝政不稳,这些问题在刘禅统治时期愈发严重。刘禅虽然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余年,但他始终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相反,他的懦弱和优柔寡断,反而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蜀汉覆灭后,魏国将刘禅及其家眷迁往洛阳。据史书记载,当刘禅抵达洛阳时,他看到城中繁华景象,不禁感叹道:"若非父亲留下基业,我何以得见如此盛世?"这句话既反映了刘禅对父亲的怀念,也暴露了他对统治者责任的认知不足。

蜀汉的覆灭,标志着三国鼎立格局的结束。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就此停止。魏国在统一天下后不久,就被司马氏篡夺,建立了晋朝。而东吴则在公元280年被晋朝所灭,至此,三国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蜀汉的兴衰史,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教训。它提醒人们,一个政权的兴盛与衰落,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决策和作为。同时,它也展示了在乱世中,一个政权如何在强敌环伺下苦苦支撑,又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最终走向覆灭的全过程。

相关内容

正向闽浙沿海靠近!7号台风...
“范斯高”于近日生成,正以坚定的步伐正向闽浙沿海靠近。这股强大的台...
2025-07-23 12:37:45
潘国强任中共宁德市委副书记
近日,喜讯传来,潘国强正式就任中共宁德市委副书记。这一任命彰显了其...
2025-07-23 12:36:32
原创 ...
熟读三国的朋友一定知道,蜀国人才不多,尤其是关张赵马黄等精英人才死...
2025-07-23 12:34:10
原创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读过《三国演义》的都耳熟能详。 公元228年诸...
2025-07-23 12:34:01
原创 ...
同是无名小辈,商鞅有公叔痤举荐,魏惠王不用,为何重用庞涓? 说起魏...
2025-07-23 12:33:57
原创 ...
长平一战,赵国惨败,更让人震惊的是,四十万的降军全被白起给坑杀了。...
2025-07-23 12:33:56
原创 ...
背景:基督教的传播 西洋知识在明清两代进入中国,传教士是西方知识最...
2025-07-23 12:33:52
原创 ...
在历史上,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巧合,让人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2025-07-23 12:33:49
原创 ...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乱世,说到乱世,一定能够说到三国。三国时期是中国历...
2025-07-23 12:33:37

热门资讯

太原马拉松赛中签难?全球通·逐... 2025太原马拉松赛没中签? 别急着emo! 中国移动“全球通·逐马计划” 为您开放太原马拉松赛专属...
原创 朱... 朱元璋杀人无数从不手软,却有2类人从不得罪,还客客气气! 在古代,皇帝是一个国家权力最大的人。那是...
原创 诸... 简而言之,就是北伐能为蜀汉续命。 诸葛亮北伐,前后共进行了五次,所谓“六出祁山,五伐中原”,说的就...
原创 能... 司马懿都说王双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得到了这个人可谓是如虎添翼,然后给皇帝看了一下,皇帝说自己得到...
原创 赵... 一、《水浒》里的柴家,日子过得不错。 看《水浒》其实就能看得出来,赵匡胤对后周柴氏一族,其实还是不错...
原创 少... 《礼记》之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夏问孔子:“有人和我有杀父之仇,我该怎么办呢?” 孔子告诉他:“什么...
原创 指... 在这场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了宋时轮。宋时轮在革命时期文化水平算高的,十九岁...
原创 清... 这位文静、优雅的女士,一生命运多舛,因为被时代的漩涡拖累,又背负着这个传统家族过多的负重,几次婚姻的...
原创 英... 五千年文明古国诞生了无数奇迹,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北京皇家故宫,在一定程度...
原创 乌...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数百年恩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