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军师,他上算天文、下晓地理,甚至还能预知未来。不过,历史上的诸葛亮可没这么邪乎,他是三国时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事实上,如果没有诸葛亮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使国家高效率运转,蜀国早就完了。
诸葛亮在即将出征时,留下了千古名文《出师表》,他告诫阿斗“亲贤臣,远小人”。没料到,死在了五丈原。阿斗完全忘了诸葛亮那句亲贤臣,远小人。反而成了“亲小人,远贤臣”。难道是阿斗把诸葛亮的话给记反了?
刘禅的性格像个孩子,整日无忧无虑的,根本不具备政治家应该有的城府。这样的人最容易被小人迷惑,因为小人说话好听,刘禅就喜欢听这种话。诸葛亮看出了这个问题,可他没时间苦口婆心的教导刘禅。只能在一次北伐前,写下一封出师表告诫刘禅。其中有这么两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经过五丈原时逝世了,只活了54岁。
历史上对刘禅的评价,也是说他付不起,甚至人们都称呼他为刘阿斗,说智商的话,刘禅确实不高,但其情商绝对是很高的,就是因为他的高情商,让他最后沦为俘虏,还能过的优哉游哉。
可是,愚昧的阿斗在诸葛亮刚刚闭眼,就将这6个字抛诸脑后。在他眼中,黄皓等大奸臣就是对蜀国最忠心耿耿的国之栋梁,反而那些忠良之臣得不到重用。蜀国在这种治理方法下,日益衰落。
向宠。读过出师表的人都晓得,对于这个人物,诸葛亮给予了厚望,说是此人品行端正,通晓军事,才华横溢,值得重用。事实上,在刘备在世时,向宠早已发挥出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和战斗才能,曾在一次战斗中,战士们败得丢盔弃甲,在他的指导有方下,刘备的兵才得以保全。只可惜,在一次镇压蛮夷之时,向宠意外战死,实在遗憾。
还有一位叫傅佥,司马懿都说傅佥是出身将门、天下之善,然而,国破无家,他父亲和他全部战死。
傅佥和敌人一直战斗到了最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费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鸽派,在位时期只想着安定民生,大力压制姜维,导致姜维每次北伐带兵不过万。
费祎对姜维的北伐计划是非常不满意的,正是在费祎的努力下,蜀国内部矛盾得到缓解。
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智慧超群的人,最后在一场醉酒中被魏国的郭循杀了,不过后世对费祎的死还有很多争议。
张嶷。此人眼光毒辣,做事果敢,多年的战争经验将他磨练成一把带血的利剑,被后人拿来和赵云相比。很早的时候,张嶷就一直随同刘备作战,凭借军功扶摇直上,长期驻守边地,无人不对他心悦诚服。只可惜,在一次北伐中,他被徐质所杀,再无还生的机会。
这句成语,出自著名的《出师表》。这是诸葛亮首次北伐前上奏给后主刘禅的一道奏章。在该奏章中,诸葛亮反复叮嘱后主刘禅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总体来看,在诸葛亮病逝之前,刘禅做的还是不错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琬、费祎时期。但在二人去世后,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后主刘禅重用宦官黄皓,致使蜀汉朝政日趋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就这样姜维对魏国发动了十一次北伐,虽然总体上来说事胜多败少,但是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导致蜀汉国力大不如前。在蜀汉后期,黄皓、诸葛瞻、张翼等人都开始反对北伐,姜维迫不得已放弃北伐转而在沓中屯田。蜀汉的北伐刚停止,曹魏就派大军伐蜀。姜维在和钟会对峙的时候,邓艾在景谷道偷渡,一举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在此时刘禅召开会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最终刘禅没有等待援兵选择了投降。
当然,阿斗最终还是屈辱的投降了,并且投降得百思不得其解,想当年他老爸被曹操追杀得兵不过百,几无立锥之地都要反抗到底,绝不放弃,而如今阿斗却弃几十万忠勇的将士不顾而举国投降,由此还落下个千古名言--“扶不起的阿斗”。假若刘备泉下有知,想必气得棺材板都会跺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