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中国自秦统一后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征战就从未停歇。那些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能够长治久安,都会想方设法修建城池,防止敌寇来袭。所以古代战争中绝对少不了攻城战。
很多现代人不明白,在地广人稀的古代,行军打仗,遇到阻路的城池,为什么一定要攻下来再继续攻打别处,直接绕过去不行么?经历史专家分析后得出了结论,想绕,但是不敢绕。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呢?
古代的城池的防御作用
历朝历代对修建防御工事都有着极致执念,就好像城墙修不牢,宝座就坐不安稳似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抵御边境蛮族的骚扰,就开始修建长城。从秦代开始,这长城的修建和维护基本就没停过,所以才有了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有什么特别?一是坚固,二是墙高,三就是长。试想一下像长城这样的防御之城,敌军不硬打,想要绕怎么绕?走到哪里都有墙,非要绕的话,还不如不打算了。有些人会觉得长城只是个例,很多小城跟长城完全没法相比,为什么也不能绕?
刚刚提到了长城的特点,除了长之外去,其余两点那跟其他的城池都是一样的。古代的城池,修建目的就是为了抵御敌人的进犯。所以在建造城池的选址上都是颇为考究的。一般来说都是要进可攻退可守才可行。
所以很多城池都是建设在险峻要道之上,基本上都有天堑作为依仗。或是重要交通枢纽的必由之路,或是有山川深水作为依仗的。基本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想要绕道而过要么需要跋涉很远的路程,要么就要涉险路而走,都是得不偿失的选择。
攻城战的必要性
古代发动战争要攻城略地。攻打城池的方法无外乎几种。一是震慑。大军压境,将城围起来,让里面的人感到绝望,从而不战而降。二是消耗战。
同样是围城,但城里的人负隅顽抗,就是不投降,那就直接围困,等着城里的粮草耗尽,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前两种是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的策略,一旦城内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且有后援。那打起来就要大费周章了。搭云梯,放火炮,甩飞爪,重器攻门。攻守双方围绕一座城池杀得血流成河,最终也可能打不下来。
如果面对的是这么难打的城池,那不打了,认可道远点绕过去不行么?还真的不行。古代的战争因为运兵设备基本靠走,所以长途跋涉是在所难免的事。这就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后勤补给。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补给对于战争来说那是关键中的关键。没有饭吃,士兵就没法打仗,还会动摇军心,容易被对方抓住机会来一波反打。一般运送粮草都会安排给特别靠谱的将领来负责。三国时候的赵子龙就干过这个差事。
因为粮草重要,所以运送的道路必须通畅。这样才能保证补给的及时和安全。一旦在整个运粮路线中有一座城池没打,给绕过去了,那你让运粮草的怎么办?难道也选择绕城而过?
且不说这样一来要浪费多少时间,无端增加损耗。一旦敌人掌握情况将粮草抢走或者毁掉,那么前方的战局可能瞬间就会被扭转。这是任何一个带兵者都不能承受的风险。所以即便城池防御强横,也必须要将城攻下才可以继续征战。
但世事无绝对,也有一些绕城而的例子。比如三国时候的邓艾就干过这么一出。姜维带着大兵堵在魏军征讨蜀的必经之路上,以为可以仗着地利,将魏军耗在那里。结果邓艾选了一条十分难走的路,铤而走险的绕道而过,直接打到成都,吓得刘禅开门投降了。
在这场战役中,虽然邓艾赢了,但他还是占了很多有利因素的。比如有别的武将带队牵制姜维。再就是涉险路时没有遭到伏击。即便如此也是危险重重的才打到成都。所以说这绕城之战还是风险太大了,随时都可能阴沟里面翻了船。
依城而战
在明朝时,朱元璋四处征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一个隐世高人,名叫朱升。朱元璋对他慕名已久,就向他请教如何能够治国安邦。朱升只淡然说了几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觉得朱升说得很有道理,就立即下命令让各地修建城墙,积累粮草。因为准备充分,在征战中,因为城墙高耸,守军占据地势的优势,阻击敌人于城下,才立于不败。后方稳固,朱元璋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开创大明帝国。
明朝后期国事衰弱,到了崇祯年间,灾情不断,李自成拉起大旗谋反,一直打到皇城,逼着皇帝上吊。到这时在关外的清军眼看着大明帝国垂垂欲倒,可也得干瞪眼。因为高墙和边境守军让他们打不进来。
若不是吴三桂开了大门,清军想要进入中原,那还不知道能不能进得来。可见这城池防御战术效果还是很强的。
小结:
综上可知,在古代时候很少有人打仗会选择绕城而过的。因为想要绕城就必须保证己方有足够应付路远、危险的能力。也就是战力超群,粮草充足,后勤强大。即便是这样,带兵打仗的人也不敢轻易尝试这种方法。
所以在古代修筑好坚固的城池,就能为防守一方创造很多获胜的机会。这都是古人智慧的体现。虽然现代战争早已不需要率众攻城,但古老智慧对于征战总结的策略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传承的。
而那些为了防御而修建的城池,到现在也有部分留存了下来。前往观之,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古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