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首《满江红》,将名将岳飞的豪情与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勇猛无匹的将领,没有死在与金人的奋战之中,反而死于天子之手呢?
当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以后,等待他的就是莫须有的罪名。狱中的岳飞百思不得其解,一生为南宋收复失地的他,缘何会被下狱。
直到仰慕他的狱卒对其言说了一段话,岳飞精忠报国的信仰,才就此崩塌。而那段话总结出来,就是四个字:
功高震主。
积贫积弱的北宋
岳飞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被灭南宋政权新立的时期。
然而,北宋之所以会被灭亡,除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之外,还有北宋自建立以来就存在的一个弊病。
由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的赵匡胤,没人比他更懂兵权对一个政权的威胁
,因此待北宋政权稳定之后,他就着手收回大将手中的兵权,重用文臣。
不得不承认,两宋时期的文人,是最多的,并且在文人与朝廷的相互影响之下,形成了“与士大夫
治天下
”的理念。
但与文人盛世相对应的,就是武将的没落。
自
更戍法
出现之后,北宋的军事实力一落千丈。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等到战事发生的时候,双方都只能是两眼一抹黑。更何况,
宋朝每次出现流民,为了防止他们产生暴动,就让他们去军队领军饷。
士兵多了,质量却下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也增加了。
不仅如此,“管制差遣”的出现还让朝堂之中人满为患,国家的负担也更加沉重。养人就已经很累了,更何况突逢战事呢?
于是北宋就一直议和议和,还联合金将辽给灭了。嗯,倒了一匹狼,来了一只虎。
1127年,宋徽宗与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
精忠报国,誓收河山
靖康之变后,宋民只得南移,时为康王的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南宋政权建立。
纵观北宋之前的历史,没有哪个王朝如同它一般,为少数民族政权所灭,更何况当时的朝臣,还是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念。
一时之间,从朝堂到民众,纷纷要求收复河山。
于是,抗金英雄岳飞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赵构想要将政权南移的时候,官职低微、、初露锋芒的岳飞,便向赵构上书: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言辞恳切的背后,是“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但得到的回答却是:
小臣越职,非所宜言。
紧接着,本就低微的官职被罢免,还被赶出了军营。
可是岳飞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否则就不会有之后的岳家军,也就不会使得自己成为金军的
眼中钉肉中刺
。
然而,纵是臣子有满腔热血,最终也得屈服于王权之下。
1140年,岳飞挥师北上,誓收故土,举国上下,一片欢欣。在这期间,他一路告捷,大有不破金军不还的气概。
当岳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金军逐渐式微的时候,
赵构却一心议和
,紧接着十二道金牌加催,岳飞还,此后被关押在大理寺。
想着宋军即将北定中原,却被赵构召回;分明抗金有功,却成了阶下囚。岳飞不明白,自己究竟哪里错了。
监狱中,仰慕岳飞的狱卒回答了岳飞的问题,而岳飞听完之后,深知自己与赵构的矛盾,不仅仅是在对待金军方面的“战与和”的问题,君要臣死,臣能不死吗?
威望极高,功高震主
北宋灭亡之后,赵构称帝,但是当时宋钦宗与宋徽宗两人都还活着,
对于所有人而言,赵构都不是最被认定的君主。
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之中的臣子,岳飞一开始的主张也是迎“二圣”。
但是之后,岳飞感觉到了赵构的不悦,因此虽然力主北伐,却未再提“迎圣”之事,
甚至建议赵构将其养子立为太子。
可以说,这一建议,直接让赵构开始对他不满。
民间极有威望的岳飞,手握岳家军,本领超群,在军事方面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
如今,居然还要来染指立储之事?
这对赵构而言,无疑是皇权遭到了威胁。
更何况,与只愿偏安一隅的他相比,岳飞的豪情万丈更是民心所向。
如此的岳飞,他又怎么容得下?
岳飞只被剥夺军权还不够,莫须有的罪名还不够,只杀岳飞一人也不够。
赵构要的,是功高震主的岳飞消失,是自己的威胁全无
,于是岳飞和岳云都消失在了世间。
如果不是狱卒
隗顺
,岳飞的遗体都不会存在。
尾声
虽然两宋时期的经济文化,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之最,但是这个朝代的历史,却实在让人很难细品。
岳飞能够为了收复失地,多次从军,甚至此后一生都在为大宋的江山而奔波。
然而高坐明堂的天子,却享受着万民的崇拜,将自己的都城一退再退。
临安蒙蒙的雨,究竟是春日来临的讯息,还是万千忧心失地未能收复之人的恸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