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可能是我们咿呀学语的时候接触到的仅次于三字经的东西,其中由多个姓氏组成押韵的篇章,说到姓氏,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对于中华历史文化,我们常说深远持久,源远流长。
而姓氏文化就像一条纽带一般,将整个历史情节串联起来,了解中国历史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浓厚的家族情节,
并且年事已高的人都希望百年之后埋在自己的家乡,讲究一个落叶归根,这种家族情节内在表现为血缘关系。
外在则是表现为家族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姓氏,正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名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名声,同样也包含了家族的荣誉,所以古代不少的名门望族,都把自己的姓氏当做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相比汉族的姓氏,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也是有许多的,但是并不是那么普遍,因为古时候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之地,所以姓氏方面很少流传到中原,而在后来少数民族同样在中原建立政权,为了学习优秀的汉族文化特意更改了姓氏。
百家姓中常见的5个姓氏,如果你是其中之一,很可能是匈奴的后代。
姓氏的出现与演进
其实早从人们步入原始社会的时候,姓氏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的姓氏与现在的姓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结构是不同的,当时聚集族群的只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纽带,并且族中的姓氏基本都是由女性决定的。
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比较落后,对大自然的利用还处于一个相当落后的地步,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采集和编织,这种细活都由部落中的女性完成,除此之外女性还要肩负着部落延续的巨大作用,所以只有当时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女性,才配拥有姓氏。
到了奴隶制社会,生产工具不断产生和优化,女性在社会中所占的分量也开始减小,男人们强大的体力终于派上了用场,并且在社会地位上逐渐超过女性,久而久之,奴隶制社会姓氏的权力归属于当时的奴隶主阶级所有。
平民和奴隶没有姓氏的权力。
秦始皇一统六国,步入到封建社会之后,即使是社会底层人民也拥有了自己的姓氏但是当时的皇族姓氏相对得更加具有优越性和荣誉感,被看作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自此,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代表着一个姓氏的兴旺和另外一个姓氏的衰落。
相比之下,少数民族之间的姓氏变化幅度都比较小,因为他们的发展和演进速度远远比不上中原地区,即使部落之间小的冲突多数情况之下也不会引发大范围的冲突,所以本族群的姓氏基本不会怎么发生改变。当然也存在个例。
后期一些少数民族同样站上了历史的主舞台,并且多数开明的君主会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比如选官制度,生活喜欢,当然也包括修改姓氏,在元朝建立之后,蒙古贵族中的多数人除了保留自己原有的姓名之外,都会有一个汉族的名字。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其实原名叫作敏敏特木尔,后来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在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都有改汉姓这个操作,比如你是这五个姓氏其中之一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匈奴的后代。
汉朝时期匈奴的姓氏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中原统治者都会以自己的姓氏为荣的,所以经常会出现“赐姓”的操作,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汉朝的时候,
我们知道,关于汉朝由于距经典名言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其实就是说给当时匈奴人听的。
汉朝建立初期,国内的军事刚刚稳定,社会还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但是此时的匈奴人就开始找存在感了,动不动就要在边疆制造一些混乱,找一些麻烦,有时候胆大的还会挑衅边关骚扰平民,早期的汉朝国力还在一个生长期,所以没空搭理它。
但是后来匈奴人竟然得寸进尺,这下,大汉朝廷也是坐不住了,直接派遣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带兵攻打匈奴,可以说是连战连捷所向披靡,打的匈奴那叫一个节节败退落花流水,但是此时的汉朝很有分寸,匈奴大败之后并没有斩草除根。
为了能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汉朝进行了“和亲”的政策,到达匈奴的不仅仅是公主和礼物,同样有汉朝的姓氏和文化,于是,代表强汉的刘姓开始传到匈奴,并且规模也逐渐扩大,所以百家姓中的刘姓,可能是当时匈奴的刘姓。
当然,和亲的公主不一定是朝廷中的皇族后裔,也有其他大臣的女儿,所以传到匈奴的不仅仅是刘姓,金姓和赵姓也是被朝廷当作赐姓传到了匈奴,由于当时匈奴部落为母系氏族,所以这三个姓氏开始在匈奴范围内蔓延。后来也成为百家姓中最常见的一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大姓
早在晋朝的八王之乱后,汉族人的政权就已经到了衰落的边缘,于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在中原建立多个政权,社会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最有名的就属北魏孝文帝改革了,可以说是包括姓氏在内的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全方位汉化。
王姓自然就成了鲜卑族人们备受推崇的姓氏之一,而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匈奴和鲜卑又一次联姻,“王”这个姓氏也伴随着这次联姻通过鲜卑族人传到了匈奴。
而后,匈奴人的势力逐渐壮大,最后也是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部落,同样将自己的姓氏汉化,除了外来的刘,金,王,赵之外,还有“韩”这个姓氏,虽说人数不及前三个姓氏这么多,但是依旧是匈奴的普遍姓氏之一。
总结
所以说有时候现在最普遍的姓氏在古代不一定是大多数,有的甚至可能是来自于少数民族,百家姓的编写可能是按照普遍姓氏的数量,但是多数数量之下的组成和来源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