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以科技为钥 叩开深海“宝盒”
创始人
2025-07-22 17:34:06
0

央广网琼海9月28日消息(记者蔡文娟 实习记者王超)如宝石之流光、似水晶之晶莹、媲美金珀之华丽……9月27日,“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幕。两艘在深海1500多米处沉睡了500多年的明代古沉船遗址出水的408件(套)文物首次公开亮相,不仅实证了明代海上贸易盛景,也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深海考古领域不断实现突破的考古成果和科技创新。

展出的素三彩(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首次亮相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景象

象形执壶、珐华梅瓶、青花人物纹罐……站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6号展厅,当人们凝视着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如同打开了一个个封存百年的“时光宝盒”:500多年前,在南海这片蓝色海域上满载货物的往来商船、漂泊远游的船客,都仿佛跃然于眼前,与观展者展开着一场动人心弦、跨越时空的对话。

群众前来观展(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开展航次工作时,发现了这两处古代沉船遗址。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织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完成遗址的初步探测、详细勘测和文物提取工作。

其中,一号沉船遗址共发现了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文物超10万件,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以及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二号沉船遗址则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文物38件。

“根据出水的一些陶瓷器来看,一号沉船大概处在明代中期正德年间,二号沉船大概是弘治年间,两条船大致在一个航道上,这条航线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宋建忠介绍,从船上出土物品判断,一号沉船满载外销的陶瓷器,二号沉船装载了从海外输入的木材,推测一号、二号沉船皆为民间私人贸易商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实景(央广网发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供图)

“两艘沉船的发现不仅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也成为验证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的证据。”宋建忠说。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的考古发现,是202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遗存文物数量庞大,品类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这次展览作为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调查的成果专题展,也是国内首展。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核心区原木堆积(央广网发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供图)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告诉记者,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作为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单位之一,于今年5月考古项目第三阶段工作结束并公布成果后,立即启动了该考古项目的展览实施工作。“我们历经四个多月的准备,精选400多件出水文物与公众见面,这也是我省首次缩短考古成果展出‘时间差’。”

“此次展出的不少文物在以往的水下考古中都是没出现过的,比如珐华器,作为瓷器家族中的‘小资’,这种大规模系统性地出现还是第一次,也是首次在沉船中发现。”辛礼学介绍,在出水的珐华器中,还首次发现了表面贴金的工艺,这也为研究珐华器提供了新的资料。

罐型珐华瓷器(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为让公众能够详细了解深海考古背后的故事和文物的修复工作,此次展览通过图文、视频、场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呈现。

“这是一个动态的展览,因为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的考古工作还在持续进行当中。根据不同时期的考古成果,我们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展厅的内容和文物进行更换和调整。”辛礼学说。

群众体验VR实景深海考古(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跨界融合 科技与深海考古双向赋能

在此次的展览中,除了色彩艳丽、精美绝伦的文物以外,科考船“探索一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模型也是公众纷纷合影打卡的区域之一。

“大家都知道南海的平均深度是1212米,意味着绝大部分地方我们是未知的,这次我们跟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深海考古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福音和便利,没有深海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深海考古的出现。所以展览也专门设置了一个板块,讲述深海考古跟深海科技的融合发展。”辛礼学介绍。

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模型(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记者了解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深海考古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等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

其中,就包括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如长基线定位系统提高了定位导航和位置标注的精度;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尤其是采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为我国深海考古调查探索一套路径和模式。

科考船“探索一号”模型(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邓启江也认为,两处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是科技与考古携手并肩的生动写照。同时,随着近年来水下考古的高精细化要求,也让一系列深潜技术更为精进。

“深海考古是深海科技、装备与水下考古完美结合和相互促进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未来深海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也会对深海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邓启江说。

从无到有 迈向深海考古新篇章

1500米的深海是怎样的世界?用辛礼学的话来说,“那是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在海洋学中,1500米深度属于半深海带,几乎没有阳光射入,也被称为海洋的“午夜区”。该区域的水温常年保持在3℃到4℃,静水压力是海平面的150倍。

作为水下考古领域极具挑战性的分支,考古人员开展深海考古,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水文和气候环境,还需通过多领域、跨学科协作完成任务。而我国的水下考古自1987年起步以来,此前受限于装备和技术,只能在近海和远海的岛礁上开展,深度基本不超过60米。平均深度1212米的南海海域,对水下考古人来说,90%以上的海域都是未知。

1996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对西沙群岛开展了首次水下考古调查,在北礁、珊瑚岛、浪花礁等礁盘上发现8处水下文化遗存,开始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

2007年、2008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遗址全方位系统发掘。

2014年,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投入使用,从此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告别了“租用渔船时代”,水下考古科研设施条件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极大提升。

2017年8月,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成功进行首次载人深潜,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这一“深海利器”拉开了中国深海考古的序幕。

群众前来观展(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2018年1月,“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三亚成立。2018年4月、2022年8月,两次深海考古调查先后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实施,自此我国水下考古打开了深海之门。

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文物工作者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在海底。这标志着本次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经过我们近30年的持续水下考古工作,目前我们在南海已经发现了大概140多处的水下文物,大部分都属于比较浅的水域。这些已经发现的浅海区水下文物,有的遭到了破坏,有的遭到了盗挖。”邓启江告诉记者,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因在水下1500多米的区域,基本没有遭到破坏或盗扰,保存情况相对较好。

“我们国家的深海考古是从2018年开始的,其中在2023到2024年期间,我们对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经过近6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在深海考古相关方面的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处于比较先进的行列。”邓启江表示。

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我国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并带回包括瓷器、金属器、原木在内的928件(套)出水文物,为深海考古作业和文物保护提供了路径参考,也充分展示了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揭牌仪式(央广网实习记者 王超 摄)

当天,除出水文物正式亮相以外,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揭牌,意味着借着西北陆坡沉船遗址发现的东风,我们打开了南海深海考古的序幕,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南海开展更多深入的深海考古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宋建忠表示。

相关内容

原创 ...
李元霸太厉害了,尤其是在《说唐》中,他是没有敌手的。自从他在晋阳宫...
2025-07-22 04:33:29
原创 ...
作为历史上元末明初数一数二的猛将,常遇春在单老经典之作《明英烈》中...
2025-07-22 04:33:21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多维度解析 在中国丰富的历史长河中,元...
2025-07-22 04:33:07
原创 ...
在那遥远的大清王朝,紫禁城内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金碧...
2025-07-22 04:33:01
澎湃气候国际论坛探讨南南合...
9月22日,第79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
2025-07-22 04:33:00
原创 ...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
2025-07-22 04:32:58
原创 ...
赵云是一位低调严谨的战将,面对刘备也只会有服从与谨慎,但是在绵竹城...
2025-07-22 04:32:57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最倒霉的猛将,枪法不输赵云,结果一出场就被秒了 三国猛将,有的死得挺冤枉。 例如张飞,猛了一辈子...
原创 隐... 相信对于古代四大美女,大多数人都是有所了解的,比如说杨玉环,在唐朝历史发展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创 大...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高官,一生都非常的清廉,但说起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他就是陆...
原创 巴... 日本闹粮荒,其实是美国人干的,我查了一组数据,日本进口的大米和玉米,美国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就是巴西...
原创 她... 文I人文视角 编辑I九歌 近些年来,以特工为题材的影视剧多了不少,其中军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军...
原创 城... 1947年5月,东北野战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兵分5路进攻,目的是分割其他地区的敌军,从而孤立长春守军,...
大空间沉浸展让观众“走”进历史 《唐宫夜宴》展览中,含元殿外景。出品方供图 观众正在体验沉浸式展览。本报记者 徐嘉伟摄 在《唐宫夜...
原创 独... 谈到前苏联首脑,就不得不提一个名字:斯大林。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的英雄和枭雄,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深刻...
原创 历... 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火了,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尤为火爆,基本占据了古装电视剧的半壁江山。 像是《秀...
原创 唐... 很多女孩总是嚷嚷着要瘦成一道闪电,然而事实却是胖成球形闪电。于是女孩子们又感慨生不逢时,若是生活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