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髦为什么不趁上朝时做掉司马昭?而是选择自杀式讨伐
创始人
2025-07-22 12:33:44
0

在魏晋更替的历史长河中,曹髦的故事如一朵绽放的昙花,短暂而璀璨。作为魏国的第四位皇帝,他本应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被权臣司马昭牢牢掌控。面对这种局面,许多人不禁会问:为何曹髦不在司马昭上朝时将其除掉?毕竟,作为皇帝,他应该有足够的权力和机会这样做。然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曹髦最终选择了一条令人震惊的道路——自杀式讨伐。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魏国的未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曹髦做出如此极端的选择?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曹髦,字彦士,生于公元241年,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他的家世显赫,承载着曹魏皇室的血脉和期望。然而,曹髦的成长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其父曹霖性格残暴,经常虐待家中婢女和妾室,这种行为给年幼的曹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父亲截然不同,曹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温和的性格。据《三国志·曹髦传》记载,他"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曹髦的特质:聪明伶俐,早熟稳重,喜欢学习和文学,颇有其祖父曹丕的风范。

曹髦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当时的名臣钟会曾评价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是说曹髦的才华可以媲美曹植,武略堪比曹操。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曹髦能力的极高肯定。

公元254年,一场政变改变了曹髦的命运。当时的魏帝曹芳因打算罢免司马师的大将军之位,遭到废黜。司马师虽然掌握了实权,但还无法完全独揽大权。他联合郭太后,共同策划了这次政变。

在选择新帝时,司马师原本打算立曹操的小儿子曹据为帝。但郭太后认为曹据是她的叔叔辈,感到不妥,坚持要立侄子辈的曹髦。朝臣们也纷纷附和郭太后的意见。就这样,年仅13岁的曹髦被推上了帝位。

曹髦入京时的一个小插曲充分展现了他的不凡气度。当他看到朝臣们聚集在宫门拜迎时,准备答拜百官。司礼官见状,赶紧提醒他作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但曹髦坚持自己还未正式即位,坚持对群臣答拜还礼,并与大臣们手拉着手,从宫外一路走到大殿。这一举动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和赞誉。

登基后的曹髦并未因年少而怯场。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频繁发布安抚诏书,抚恤阵亡将士,为自己赢得了民心。这些举动既展现了他的仁德,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然而,曹髦的表现也引起了司马氏兄弟的警惕。司马师和司马昭意识到,这个年轻的皇帝并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他们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曹髦,加强了对他的监视和控制。

公元2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给了曹髦一个机会。魏国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以司马师擅自废立皇帝为由,在淮南举兵反叛。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定叛乱,但在战争中受到重伤,不久后病逝于许昌。

司马师的死讯传来,曹髦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收回皇权的良机。他立即下诏,命令尚书傅嘏率军返回洛阳,同时暗中筹划宫廷政变,打算趁机铲除司马昭。然而,司马昭老谋深算,迅速反应过来,亲自率兵回到洛阳,再次架空了曹髦的权力。

这次失败的尝试让曹髦意识到,想要在宫廷内部除掉司马昭并非易事。司马昭开始极少进宫面圣,不给曹髦任何机会。同时,司马昭也意识到自己根基未稳,暂时不敢对曹髦采取更激烈的手段。

就这样,年轻的曹髦和老谋深算的司马昭陷入了一场复杂的政治角力中。曹髦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处处受制于司马昭。这种局面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曹髦最终选择了自杀式讨伐,而不是在朝堂上除掉司马昭?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要从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中寻找。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他出身于显赫的司马氏家族,这个家族在魏国政坛上已经积累了数代人的影响力。司马昭的祖父司马防曾任魏国太尉,父亲司马懿更是官至太傅、太尉,实际掌控魏国朝政。这样的家族背景为司马昭日后的权力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昭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才能和野心。在其兄长司马师执掌朝政期间,他一直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公元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后病逝,司马昭迅速接管了兄长的权力,成为魏国实际的掌权者。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司马昭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手段。首先,他通过安插亲信逐步控制朝政。他将自己的心腹如王祥、王业等人提拔到重要岗位,形成了一个忠于司马氏的核心集团。这些人在朝堂上为司马昭代言,帮助他推行各项政策。

其次,司马昭利用军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继承了兄长的大将军职位,掌控魏国的军事大权。为了防止军中出现异己势力,他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将不可靠的将领调离要职,用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这一举措使得魏国的军队逐渐成为司马氏的私人武装。

在政治手腕上,司马昭表现得更为老辣。他深知直接废立皇帝会引起朝野震动,因此采取了逐步蚕食皇权的策略。他经常以国家大事为由,要求曹髦下诏授予他特殊权力。例如,他先后获得了假黄钺、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等特权,这些特权原本只有皇帝才能享有。通过这种方式,司马昭在不动声色中架空了皇帝的权力。

司马昭还善于利用舆论。他经常以谦恭的姿态拒绝朝廷的赏赐,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不贪权势的样子。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民心,也让一些原本对他有戒心的大臣放松了警惕。同时,他还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标榜自己是维护正统的忠臣,以此来获得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在处理与曹髦的关系上,司马昭表现得更为微妙。他表面上对曹髦恭敬有加,实际上却严密监控着皇帝的一举一动。他派遣心腹进入宫中担任要职,控制着曹髦的日常起居和政务处理。同时,他又刻意保持距离,极少亲自进宫面圣,以避免给曹髦可乘之机。

司马昭还善于利用朝廷内部的矛盾。他暗中挑拨曹髦与其他皇室成员的关系,让皇族内部无法团结一致对抗司马氏。同时,他也利用朝臣之间的矛盾,通过权衡利弊,使得大臣们相互牵制,无法形成足够的力量与他对抗。

随着时间推移,司马昭的权力渗透越发深入。他不仅控制了朝政和军队,还逐步掌握了地方政权。他将自己的亲信派往各地担任刺史、太守,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权力网络。这使得即便是在远离洛阳的地方,司马氏的影响力也无处不在。

公元258年,淮南再次发生叛乱。司马昭亲自率军平定叛乱,威望达到顶峰。这次军事胜利不仅巩固了他的地位,也让他产生了篡位的念头。他开始暗中试探朝野对魏晋政权更替的态度,为日后的篡位行动做准备。

然而,司马昭的权力渗透并非一帆风顺。曹髦虽然年轻,但并非没有抵抗。他多次尝试反击,如暗中联络忠于魏室的大臣,或是利用诏书来限制司马昭的权力。这些举动虽然未能改变大局,但也给司马昭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就这样,司马昭与曹髦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明争暗斗。这场权力游戏最终将如何收场?曹髦能否找到突破口,重新掌握大权?还是司马昭会更进一步,彻底篡夺魏国政权?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寻找。

随着司马昭的权力不断渗透,年轻的曹髦皇帝并非坐以待毙。尽管处境艰难,他仍然多次尝试反击,试图重新掌握朝政大权。这些反击行动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充分展现了曹髦的勇气和智慧。

曹髦的第一次反击发生在公元255年,当时司马师刚刚去世。曹髦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立即下令尚书傅嘏率军返回洛阳,同时暗中筹划宫廷政变。这次行动虽然因司马昭的迅速反应而失败,但也显示出曹髦并非甘于被动的傀儡皇帝。

在这次失败之后,曹髦开始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来抵抗司马氏的控制。他暗中联络忠于魏室的大臣,试图在朝廷内部组建一个反司马氏的力量。其中,曹髦特别重用了钟会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官员。钟会虽然表面上效忠司马昭,但实际上与曹髦有着秘密联系。曹髦希望通过钟会这样的双面人物,在司马氏的势力范围内埋下暗棋。

公元257年,曹髦采取了一次大胆的行动。他突然下诏,宣布要亲自统领军队,讨伐叛乱的吴国。这个决定表面上是为了彰显皇权,实际上是曹髦试图通过掌握军权来制衡司马昭。然而,司马昭看穿了曹髦的意图,以"皇帝亲征不利社稷"为由,巧妙地阻止了这次行动。

尽管这次尝试失败了,但曹髦并未放弃。他开始利用自己的文学才能来影响舆论。曹髦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暗含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这些作品在朝野上下广为传诵,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魏室正统的认同感。

公元258年,曹髦再次出手。他利用自己的皇帝身份,频繁颁布诏书,试图限制司马昭的权力。例如,他下令重新审核官员任命,暗中提拔一些忠于魏室的官员。同时,他还试图重新掌握朝政文书的控制权,要求所有重要文件必须经过他的亲自过目。这些举动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局势,但也给司马昭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在这期间,曹髦还尝试了一个更为隐蔽的策略。他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官员和学者。他经常与这些人讨论学问,探讨政事,试图在新一代官员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这种做法虽然收效缓慢,但为曹髦积累了一批潜在的支持者。

公元259年,曹髦采取了一次更加激进的行动。他秘密联络了一些边疆将领,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来对抗司马昭。然而,这个计划还未付诸实施就被司马昭的密探发现。司马昭立即采取行动,调动这些将领,使曹髦的计划功亏一篑。

尽管屡次受挫,曹髦仍然没有放弃。他开始关注民生问题,频繁下诏减轻赋税,赈济灾民。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司马昭的限制,但还是赢得了民众的好感,为曹髦积累了一些民心基础。

在这些反击行动中,曹髦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样化的策略来对抗司马昭的控制。虽然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改变大局,但也给司马昭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迫使司马昭不得不更加谨慎地对待这位年轻的皇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髦的处境越发艰难。司马昭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曹髦的反击空间却越来越小。到了公元260年,局势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曹髦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他可能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曹髦开始考虑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他是否会铤而走险,发动一场孤注一掷的反击?还是会继续隐忍等待,寻找新的机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揭晓。

公元260年,魏国局势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曹髦与司马昭之间的矛盾终于在这一年彻底爆发,演变成了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

这场变故的导火索是司马昭的一系列行动。在这一年的初春,司马昭以平定叛乱为名,调集大量军队进驻洛阳城外。这一举动引起了曹髦的高度警惕。曹髦意识到,司马昭可能要采取更加激进的行动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曹髦开始秘密调集自己的亲信力量。他召集了一批忠于魏室的年轻官员,包括王沈、王经等人,在宫中秘密商议对策。同时,他还派人联络了城中的一些禁军将领,试图在军中寻找支持。

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司马昭因病卧床,暂时无法亲自处理朝政。曹髦认为,这可能是他翻盘的最后机会。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行动。

甘露元年(260年)五月初,曹髦突然召集朝会,当众宣布要亲自统领禁军,清除奸佞,恢复皇权。这一举动立即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老臣劝阻曹髦,认为此举太过冒险,但曹髦已经下定决心。

在宣布这一决定后,曹髦立即带领一批亲信官员和禁军将士,直接冲向司马昭的府邸。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气势汹汹,一路上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然而,司马昭早有防备。尽管他本人卧病在床,但他的亲信们迅速做出了反应。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和大将军贾充立即调集军队,包围了皇宫和司马府。

在这个关键时刻,曹髦的行动遭遇了意外。他原本指望的一些禁军将领并未如约起兵响应,而是选择了观望。这使得曹髦的力量更加孤立。

当曹髦的队伍来到司马府外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了。贾充带领大军封锁了街道,切断了曹髦的退路。双方在司马府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在混乱中,曹髦试图突围。他亲自拿起武器,与司马氏的军队搏斗。然而,寡不敌众,曹髦最终被乱军所伤。据《晋书》记载,曹髦被一名叫成济的士兵所杀。

曹髦的死讯很快传遍全城。司马昭立即下令平息动乱,并宣称这是曹髦"自杀"。为了掩盖真相,司马昭还下令处死了参与此事的一些将士,包括成济在内。

甘露之变的结果是司马昭彻底掌控了局面。他立即扶立曹璜为新帝,是为魏元帝。此后,司马昭的权力达到了顶峰,魏国实际上已经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

这场变故不仅改变了魏国的政局,也对整个三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曹髦的死标志着曹魏皇室最后的反抗被彻底镇压,为司马氏后来的篡位铺平了道路。

然而,甘露之变的影响并未就此结束。这一事件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许多人对曹髦的遭遇表示同情。一些文人还创作了悼念曹髦的诗文,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舆论虽然无法改变政局,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马氏的统治合法性。

此外,甘露之变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司马昭借机清除了一批忠于魏室的官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这些行动虽然加强了司马氏的控制,但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为日后晋朝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在甘露之变后,魏国表面上仍然维持着原有的政治架构,但实际上已经完全被司马氏所控制。接下来的问题是,司马昭将如何处理这个已经名存实亡的魏国朝廷?他是会继续维持这个傀儡政权,还是会采取更加激进的行动,彻底取而代之?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揭晓。

甘露之变后,司马昭的权力达到了顶峰。然而,他并未立即篡位,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步骤,gradually消除魏室最后的影响,为最终的篡魏做准备。

首先,司马昭通过一系列政治清洗,彻底清除了朝中的异己力量。他以"清查甘露之变余党"为名,大规模整肃朝廷官员。许多曾经支持曹髦或者对司马氏不够忠诚的官员被罢免、流放,甚至处死。这场清洗不仅打击了魏室的支持者,也震慑了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官员。

与此同时,司马昭开始大规模提拔自己的亲信。他将一批忠于司马氏的人员安插到朝廷各个重要岗位上,确保整个国家机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这其中包括他的儿子司马炎,被任命为大将军,实际上掌控了军队大权。

在巩固内部权力的同时,司马昭也没有忽视对外关系。他加强了对蜀汉的军事压力,并在公元263年发动了灭蜀之战。这场战争不仅消除了魏国西部的威胁,也极大地提高了司马氏在军中的威望。战争的胜利被司马昭巧妙地利用,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为了为篡位做舆论准备,司马昭还精心编织了一套"司马氏受命于天"的理论。他命令官方史官修改历史记载,强调司马氏家族的功勋,暗示司马氏统治是顺应天意的必然结果。同时,他还大力推崇儒家学说,试图用传统文化来为自己的行为背书。

在经济方面,司马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赢得民心。他下令减轻农民赋税,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他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修建了一批堤坝和灌溉系统,这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司马氏赢得了民间支持。

公元264年,司马昭采取了一个关键性的步骤。他接受了魏元帝曹璜加封的"魏王"称号。这个称号表面上是对司马昭功勋的褒奖,实际上已经使司马昭的地位几乎等同于天子。这一举动被视为司马氏篡魏的重要前奏。

然而,就在司马昭即将完成他的大业时,意外发生了。公元265年,司马昭突然病逝。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度让人担心司马氏的大业是否会功亏一篑。但司马昭生前的精心布局很快发挥了作用。

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迅速接管了父亲的权力。作为早已被培养为接班人的司马炎,很快就稳定了局势。他继承了父亲的"魏王"爵位,并继续推进篡位的计划。

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终于走完了篡魏的最后一步。在精心安排的"群臣劝进"仪式上,司马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魏元帝的禅让,正式称帝,国号为"晋"。魏元帝曹璜被封为陈留王,实际上被软禁起来。

至此,历时数十年的司马氏篡魏终于完成。曹魏王朝正式落幕,晋朝建立。这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司马氏的篡魏过程,展现了一个家族如何通过长期的权力积累、政治操作和军事实力,最终实现政权更替。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司马氏篡魏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天下大定。新建立的晋朝很快就面临着各种挑战。内部,宗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外部,南方的吴国仍然虎视眈眈。这些问题将成为新朝廷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

相关内容

原创 ...
李元霸太厉害了,尤其是在《说唐》中,他是没有敌手的。自从他在晋阳宫...
2025-07-22 04:33:29
原创 ...
作为历史上元末明初数一数二的猛将,常遇春在单老经典之作《明英烈》中...
2025-07-22 04:33:21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多维度解析 在中国丰富的历史长河中,元...
2025-07-22 04:33:07
原创 ...
在那遥远的大清王朝,紫禁城内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金碧...
2025-07-22 04:33:01
澎湃气候国际论坛探讨南南合...
9月22日,第79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
2025-07-22 04:33:00
原创 ...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
2025-07-22 04:32:58
原创 ...
赵云是一位低调严谨的战将,面对刘备也只会有服从与谨慎,但是在绵竹城...
2025-07-22 04:32:57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若是一对一单挑且死战不退的话,三国中吕布能够打败张飞。而马超和许褚等人,若是和张飞对战的话,则有可能...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以科技... 央广网琼海9月28日消息(记者蔡文娟 实习记者王超)如宝石之流光、似水晶之晶莹、媲美金珀之华丽……9...
熊姓始祖曾为周文王之师 寻根溯源 1.出自黄帝后裔。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
原创 徐... 一个人,能得到世人一致认可与敬佩,不只是因为他的功绩和付出,也和他的自身品行有一定关系,就像徐海东。...
原创 项... 之前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些抗日神剧所刷屏,为什么说是神剧呢?是因为电视上演的往往很夸张,一个...
原创 溥... 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后,婉容的遭遇无疑是最令人惋惜的,婉容虽然算得上封建时代的才女,但是传统的教育使她...
原创 杨... 按理说,杨玉环的命运是比较悲惨的,因为她已经嫁给了寿王李瑁,而且跟李瑁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4年时间。夫...
原创 碧... 苏州属于江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文人汇集、经济发达的地方,在这样富饶之地,文化气息特别浓...
彭德怀为何提拔一个违纪的志愿军... 1950年10月1日,麦克阿瑟没有理会中国“勿谓言之不预”的警告,公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燃至了我...
原创 湖... 1、蔡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