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李佩先生一家
很多人认识她,都是先从郭永怀先生开始的。
丈夫的光辉,掩盖了她太多太多。就在那个小角落里,她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她的丈夫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但她并没有躲在丈夫的影子之下。
丧偶丧女,在无数人都觉得她挺不下的时候。她不言不语,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郭永怀
相比于丈夫的功名煊赫,她似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如果说郭永怀先生为的是振兴中华,那么她便是在为中华铸造万世之基。
在那个平凡的讲台上,她做出一件又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情。她就是有着“中科院最美的玫瑰花”之称的,李佩先生。
说起她的名字,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如同李佩先生这样,在角落里默默发光的人太多太多。
这些默默发光的人,才是当代年轻人最应该追的“明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位李佩先生。
李佩先生
求学生涯
1917年12月,李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中对于教育方面很重视,但免不了受到封建意识的影响。
李佩的父亲,曾经考上过上海南洋大学,也曾公费前往过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学习。
但这些都没有改变李佩父亲的思想。
李佩是家中的长女,在她的下面还有1个弟弟以及3个妹妹。李佩曾说,家中如果不是有了弟弟,人口还会增加。
除此之外,在李佩家里男女之间的界线也有很大的不同。
女孩子是不能上大学的,这也是李佩小时候反抗那么大的原因。
虽然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母亲依然支持李佩上学。在母亲的支持下,李佩如愿以偿地取得了胜利。
李佩先生
1936年,李佩考上了北京大学,在这里她有了新的认识。她将自己的名字“李佩珍”改为了“李佩”,开始了自己一段新的征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战争给打破,当时很多学校都停了课。
考虑到安全问题,李佩的父亲带着一家人搬到了天津租界。
在这里李佩待了半年,对于向往学习的李佩来说这段时光是煎熬的。
1938年,李佩和两个女同学一起南下前往了西南联大。
这一次,李佩是偷偷溜出来的。她从家中拿了些许钱财,留下了一张纸条,便踏上了前往西南联大的轮船。
也正是在西南联大期间,她与郭永怀先生结下缘分。
在校期间,她不仅是学生会副会长,还是文化学习班的组织者。她积极组织青年女工学习,教她们识字、唱歌、跳舞。
提起李佩,那些青年女工满是钦佩以及感激。
李佩先生
1941年,李佩从西南联大毕业。毕业后,李佩主动加入到中国劳动协会。
在这里,她帮助底层人民获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并且教授他们先进的思想、文化。
1942年,中国劳动协会获得一笔来自美国工会的捐款。当时,李佩的一项任务,便是管理这一笔捐款。
这一笔捐款,最终被用到开办福利社、诊所等设施,改善了当时工人的条件。
1945年,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巴黎召开,李佩作为中方代表参与了这次会议。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李佩见到了当时正在留学的钱三强、潘玉良等人。
1947年,在当时美国工会某位主管的引荐下。李佩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郭永怀、李佩先生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李佩遇到了郭永怀。这个时候的郭永怀已经小有名气,很多人专门跑去听郭永怀的讲座,李佩便是其中一个。
有的时候,世界就是那么奇妙。
西南联大期间,两人之间虽然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康奈尔大学,两人逐渐走到了一起。
同一所学校,共同的话题,相似的方向,让两人都将对方当作自己人生中最重要、最正确的人。
就这样,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李佩先生一家
在那段时光中,郭永怀先生做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哪怕在全世界范围内,他也是排得上名号的力学专家。
至于李佩先生,她成为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语言学系教授。
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汉语以及英语水平,她赢得所有学生以及部分美国官员的尊重。
在当时,美国人甚至让她来培养自己外交官的中文。一些美国人这样称赞她,这是一位超凡脱俗、极富魅力的东方女性。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东方与西方结合起来的那种独特的魅力。
李佩先生一家
归国报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
那个时期,国家的各个地方都需要建设。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们需要科学家,我们需要他们和我们一起建设这个新家。
面对这一情况,郭永怀、李佩夫妻两个有心回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尽一份力。
但美国人不答应,此时的郭永怀先生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在美国人的阻挠下,夫妻两人的归国计划被阻止了。
但他们的心中对于祖国始终无法忘怀,为了祖国他们可以放弃美国的一切。
钱学森先生
1956年,钱学森先生的一封信来到了夫妇两个的手中。
在这一年,郭永怀先生烧毁了自己研究多年的心血,摒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
带着李佩先生以及他们5岁的女儿,乘船回到了离开多年的祖国。
回到祖国,夫妻两个马上便投入到工作中。
郭永怀先生成为了力学所副所长,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光发热。
而李佩先生则成为了中科院行政管理局的副主任,负责一些建设、行政方面的工作。
后来,李佩先生进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教师一职。用自己的知识,为新中国培养人才。
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博士研究生,便是她为我们培养出来的。
她对英语作出的教学改革,更是让美国人称呼她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一波三折
1967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很多知识分子、科研人员被卷入到这场动荡之中,这其中便有李佩先生。
而这个时候,郭永怀先生却不在她的身边。
1968年10月,郭永怀先生正在为氢弹的发射试验做准备。
1968年12月,郭永怀先生从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需要回京一趟。然而,谁也没有想到。
就在飞机飞到首都机场上空400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控制。
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摇摇晃晃,坠落在了1公里外的玉米地。
当人们来到现场时,发现郭永怀先生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而他们的怀里,放着一个装有绝密文件的完好无损的公文包。
在获得“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中,郭永怀先生是唯一一个获得“烈士”称号的人。
那时,消息传到李佩先生耳边。李佩先生表现得异常冷静,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人见到她落泪。
只是那一晚,她彻夜未眠。
1997年,李佩先生唯一的女儿郭芹也因病离开了她。当时,很多人都怕她想不开。然而,就像十几年前一样。
李佩先生没有言语,也没有流泪,只是默默的将女儿的东西收藏了起来。
几天后,学生们又见到了李佩先生。她又变得和往常一样了,只是这一次她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了。
有一次,李佩先生和朋友一起去看望躺在病床上的钱学森先生。看到老朋友到来,钱学森先生很是高兴。
但此时的钱学森先生已经吐字不清了,他们的交谈还是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的。
当时钱学森先生问道,你现在有几个孩子。
李佩先生回答道,一个也没有。
此言一出,全场陷入了沉默。钱学森先生怎么也没想到,李佩先生现在一人孤身生活。
最后的光芒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哪怕生活不断给她打击,李佩先生也从未停止过自己前进的步伐。
1999年,她拿到了国家颁发给丈夫的“两弹一星”勋章。几年后,她将勋章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用她的话说,留在我这儿不如让它在大学里发挥一下作用。
2008年,她从银行取出了60万元,这是她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积蓄。
然而对于这笔钱她并不在乎,将它们全部捐给了力学所和中科大。
她捐的不是只是钱,凡是能捐得都被她捐了。像她从美国带回来的风扇、冰箱,还有自己的唱片、写字台。
有人说,搞个捐款仪式吧。
李佩先生说,捐就是捐,搞什么仪式。
从回国开始,这几十年的时光中。她一直守在“特楼”,屋子里面的摆设、家具也没有怎么变过。
曾经,和郭永怀先生一起布置、淘换的家具,也都在老地方待着。
她没有丈夫那么耀眼,但她在另一个地方种下一片森林。她的一生做了一件事,那便是教育。
“教师”是她身上最大的标签,她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培养人才。
你知道吗?
天上有两颗小行星叫“李佩星”、“郭永怀星”。
这言语多么平淡无味,她的故事又怎能用言语表达清楚。
李佩先生的故事可以记录下来,但这感情又如何用言语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