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李隆基正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
清算
曾经权倾天下,却也是他杀母仇人的武则天?
朝堂之上,议论声此起彼伏。有的大臣主张严惩,追究以正国法。
有的则认为应以孝道为先,宽恕这位
过世8年后
的
女皇
。
可李隆基的眉头紧锁,思索良久的他,
只记得母亲窦氏温柔的笑容,也记得武则天严厉的面孔和无情的手段。
李隆基是仇恨武则天的,因为有杀母之仇。
“陛下,此事关乎大唐的法统和皇威......”一位老臣上前颤抖着说。
而李隆基该如何对祖母武则天?他与祖母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01
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亲孙儿。
公元685年,他出生时,父亲已是皇帝。但这个皇帝,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
童年的李隆基,没有普通孩子的那般无忧无虑,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惧和不安。
公元688年,武则天先废黜了李显,也就是李隆基的三伯父李显。
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就找了个理由,把三伯父给废了,将他贬至房州,成为庐陵王。
随后,武则天立李旦为帝,看似合理却充满权谋的选择。
李旦虽为皇帝,实则无权,朝政大事皆由武则天一手操控。
她精心策划的确保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然而,李隆基出生没几年。看似是幸运,可实际却很糟糕的境遇。
仅公元688这一年,就有13位李唐王爷被杀,其中有9位王爷,是满门抄斩,一大家子一个没剩。
一时间,李唐皇室陷入了恐怖之中,所有皇室成员,生怕受牵连小命不保。
3岁的李隆基在宫里,在大人的影响下,也是过着日夜惶恐的日子。
武则天对李唐皇家成员,进行严密监控。更是不允许任何可能威胁到她权力的因素存在。
武则天的眼线遍布皇宫内外,每一个可疑的举动,每一句可疑的谈话,都逃不过她的耳目。
李隆基的童年是亲眼看到家族成员如何在武则天的铁腕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听到母亲窦氏在夜深人静时的低声哭泣,还有父亲李旦眼中的无奈与悲哀。
“我们必须小心,再小心。”李旦时常告诫家人自己的忧虑。
02
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唐朝为武周。
成为江山社稷的操盘手后,她生为人女,又有了执掌之权。
于是武则天追奉自己已故的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
她的母亲杨氏也随称“太祖孝明高皇后”,咸阳明义陵随之改称为顺陵。
当时李隆基,原本是皇子,享受着皇家的荣耀和尊贵。
然而,随着武则天的登基,他的身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一个皇子变成了废皇帝的儿子。
这一转变,不仅剥夺了他的皇子身份,更将他置于一个很是尴尬的位置。
对于年幼的李隆基来说,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子,而是成为了一个前途未卜的废皇帝之子。
“孩子,这唐朝变了。”李旦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无奈和忧虑。
武则天通过改姓、改名号,进一步削弱了李唐皇家的影响力,加强了自己作为女皇的权威。
在武周的阴影下,李隆基一家被幽禁在东宫,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昔日的皇子,如今成了笼中的鸟儿,失去了自由飞翔的权利。
东宫的高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却也囚禁了他们的希望和未来。
每天,李隆基和家人在警惕和恐惧中度过。
他们不能随意走动,不能与外界接触,只能在这狭小的空间里,重复着单调而压抑的生活。
武则天的眼线无处不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被监视的对象。
03
李隆基的童年,就这样在幽禁中一天天流逝。
他看着母亲窦氏的眼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看着父亲李旦的脸上布满了忧虑的皱纹。
他们的生活,虽然不愁吃穿,但精神上的折磨却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他们。
“父亲,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去?“李隆基常常这样问。
“孩子,这个问题,父亲也想知道答案。”李旦叹息着。
岁月如梭,李隆基在东宫的囚徒生活,一过就是八年。
公元693年的正月初二,皇宫中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
按照皇家的规矩,这一天儿媳们要去给婆母拜年。
窦氏和刘氏也不例外,她们在李旦的千叮咛万嘱咐下,走出了宫门,前往去向武则天请安。
然而,这一去,她们就再也没有回来。
8岁的李隆基,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和嫡母。
他的父亲李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也只能默默叹气,无能为力。
窦氏和刘氏,就这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若干年后,李隆基当上皇帝,追封自己母亲和嫡母,想把她们风光葬入皇陵。
可是却连尸骨都找不到,只能找来衣物,立了衣冠冢。
实际上,李隆基的亲妈和嫡母,是被武则天给害死了。
当时武则天虽然如愿当上了皇帝,也把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全都看管了起来。
但她还是不能彻底放心,毕竟自己这皇位是从李家夺过来的,心里也是虚的。
她依然担心那个被关在东宫的儿子李旦,会来个突然宫廷政变,来个翻天的事。
04
李旦的妻子是正室刘氏和侧室窦氏,她们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武则天是个极其聪明且有远见的女人,她心里盘算着,如果李旦想要闹事,这两个母族肯定会站在他那边,给他提供很大的帮助。
于是,武则天想了个法子,决定先下手为强,一举除掉了这两个儿媳妇。
她的手段非常残忍,甚至连她们的尸体都没有留下。
这一举动,不仅削弱了李旦的势力,还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李旦被这事吓得魂飞魄散,连问都不敢问一句,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紧接着,窦氏的娘家也遭遇了不幸。
李隆基的姥姥在家里偷偷地给女儿上香,结果被人告发说她诅咒武则天。
武则天一听,火冒三丈,立马下令要灭了他们全家。
后来经过大臣们的苦苦哀求,才改为流放。
李隆基的姥爷和三个舅舅被流放到岭南,姥爷因为年纪大了,没能撑住,在半路上就去世了。
其实,说李隆基的姥姥诅咒武则天,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武则天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找个理由除掉窦家。
那时候的李隆基,可真是过得苦不堪言。
他没有快乐的童年,也没有皇子应有的尊贵和权力。
他连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他的父亲为了自保,变得懦弱无能。他的亲生母亲也被武则天害死了,姥姥姥爷一家也遭了殃。
而这些痛苦和不幸,全都是他的亲奶奶武则天造成的。
所以,李隆基对武则天能不恨?可谓是深入骨髓吧。
05
武则天的晚年,权力的宝座开始动摇。
虽然立了三儿子李显为太子,但是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李派根本就不放心。
于是,张柬之干脆趁着82岁的女皇生病修养之际,拉着太子李显搞了一场,逼着武则天就此退位,扶李显当了皇帝。
紧接着,武周又改回了李唐。李显是武则天的三子,被推上了皇位后。
面对自己的母亲,李显的态度复杂。他既感到心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只见退位的武则天在儿子面前卖卖惨,掉掉眼泪,李显立马就没有对武则天采取严厉的措施,
反而还给予她赐了个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虽然是幽禁行宫,但是一切待遇还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来。
让她在退位后依然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待遇。
这即位赦文,解释了武则天当初称帝的原因,写武则天当初之所以当皇帝,是因为当时国家危机,才挺身而出,描绘成了在国家危机时刻的英勇行为。
公元705年,武则天过世了,而在八年后,李隆基成了大唐皇帝。
李隆基登基后,面对如何处理武则天政治遗产的问题,他倒是内心有一番挣扎。
李隆基对武则天感情很复杂,既尊敬她又爱她,同时也有些恨她。
李隆基一即位后,他改了武则天的谥号。
原本武则天被称为“天后圣帝”,但唐玄宗觉得这样不妥,于是改成了“圣后”。
这样一改,就等于说武则天没当过皇帝,但他还是在谥号里留了个“圣”字,表示承认武则天的功劳。
再是削去了武则天当时追封自己已故武士彟孝明高皇帝的帝号,
仍旧称他为太原王,孝明高皇后杨氏也还称太原王妃,顺陵即被改称为王妃墓。
虽然当时武则天将顺陵依照帝陵的高规格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而武周政权结束后,杨氏顺陵就成为正治交锋关口时的玩物。
06
当时在朝会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清算武则天的余毒,有的则认为应该尊重历史,从中吸取教训。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沉思良久。
头脑清醒理智的李隆基,他也更加不会为了逞一时之快,而葬送了自己的皇位。
“但若不讲孝道,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朕?”李隆基反问。
只见朝会上大臣们回道:“
礼法不容
...”
古代是非常讲究孝道的,非常推崇孝道的。
他们是祖孙关系,那孙子就得对奶奶尽孝和爱戴。
把奶奶拉出来清算?那就是大逆不道,是孝道礼法不能容的。
再说了,他想为母报仇?可这事儿他奶奶当时是女皇,女皇处死儿媳妇,是有这个权利的。
非要深究儿媳妇的罪过,,窦氏和刘氏出事之前,曾被宫女揭发搞厌胜之术诅咒女皇,背了诅咒女皇的罪名,被处死根本不为过。
李隆基根本就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正当理由,去制裁自己的奶奶。
要是这么干了,就会背上道德沦丧、不孝、有失人伦的千古骂名。
于是李隆基平静道:“朕,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被仇恨蒙蔽双眼。”
他采取了平衡的策略,既没有全盘否定武则天,也没有完全继承她的政治路线。
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了孝道,又显示了政治智慧,为武则天画上了一个体面的句号。
结语
过了四年,李隆基又觉得“圣后”还是不太对,于是再次改动,把谥号改成了“则天皇后”。
他觉得武则天当个皇后挺好的,当皇帝就不对了。
时间飞逝,几十年过去了,唐玄宗也步入了老年。他开始怀念起祖母来,心里那份复杂的情感又涌上心头。
于是,他决定再次给武则天加谥号,最终定为了“则天顺圣皇后”。
这期间,李隆基心里其实一直在斗争。
他既想否认女人当皇帝的事实,又无法忽视祖母的伟大。
这种纠结和挣扎,就像是一场内心的对话,反映出他对武则天的复杂情感。
而他对武则天的谥号的反复改动,也像是在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安抚自己那份既爱又恨的心。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关注
@嘉玹品书
评论区留言点赞!
参考《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