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国民革命军第102师驻守在河南经扶、光山一带。第102师最初由贵州当地部队第25军第二师改编而来,共有3个建制团,1个补充团,全师官兵1万人,师长柏辉章、副师长胡松林、参谋长杜肇华,参谋刘铁轮,四个团分别为:第607团,团长陈蕴瑜;第609团,团长钟立纲;第612团,团长陈伟光;补充团团长李维亚。
在参谋刘铁轮老兵的日记里,为我们写下了一段杂牌军抗日的史迹: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第102师主动请缨,要求调往上海前线参战。8月下旬,第102师被调往上海编入第三战区序列参加对日作战。9月初,全师抵达江阴要塞,奉命参加江防建设。江防工事完成之后,全师又继续前往上海。
此时的上海战场,大战一触即发。中国第三战区集中了第九集团军张治中部、第八集团军张发奎部和第十五集团军陈诚部以及各独立军团和特种兵部队共约40余万人,全力保卫上海。日军集中6个师团先后从上海杨树浦、吴淞和宝山狮子林等处登陆,由松井石根指挥,向吴淞、罗店、大场之线进攻。至9月底,日军兵力增加到10万人,配合军舰30多艘,向淞沪全线发起猛攻。
激战1个多月,敌我双方均伤亡惨重,第三战区于是紧急调102师增援。第102师奉命前往苏州河南岸,归第八集团军张发奎指挥,不久后归胡宗南指挥。在苏州河南岸,第102师坚守阵地,与精锐日军反复来回冲杀多次,给予了日军极大杀伤。102师是杂牌军,但战斗力却不输正规部队,师长柏辉章亲临第一线指挥杀敌,多次给予日军重创。
激战10余日,第102师612团和第607团折损严重,被撤销番号,于是有人称“第102师已经被解体了”说出了不少动摇军心甚至是幸灾乐祸的话语。师长柏辉章电令612团和607团不要动摇,要忍辱负重伺机杀敌,抱着必死决心捍卫尊严。
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第612团团长陈伟光奉命派出突击队夜袭日军,以突破日军对苏州河畔的包围。陈伟光挑选三营敢死队趁夜渡河,利用木筏和渡船悄悄潜入日军阵地,突击队用大刀、手榴弹奋勇杀敌,一举歼灭了日军在苏州河南岸的两个据点,歼灭日军400余人,突击队自身也折损了400多人,但最终打开了缺口。
11月初,友军第67师和87师在大场一带作战失利后,被迫撤到苏州河南岸北新泾、厅头镇一带布防。日军紧追不舍,很快突破了苏州河向第67师正面发起进攻。胡宗南急令第102师克日渡过苏州河前去解围,缓解友军正面压力。
接到命令后,师长柏辉章分析情况后认为,渡河已经被日军占领,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只有用夜袭才能取胜。于是柏辉章以两个团暗渡苏州河,突袭日军据点。当天夜里,参谋长杜肇华指挥第607团和612团,从第46师左侧向苏州河南岸开进。两个团迅速渡河,瞒过了日军,但在即将靠岸时突然与日军巡游快艇遭遇,两团官兵迅速出击,击沉敌艇两艘,夜袭的官兵伤亡数十人,阵亡排长2人。
与此同时,第602团第3营迅速进占北岸,掩护全团渡过了苏州河。两个团上了岸后,迅速扑向日军在岸上的两处据点,大刀队迅速冲入日军碉堡,抡起大刀就朝日军猛砍,鬼子被砍得人头乱滚,鬼哭狼嚎,死伤惨重。不到半个小时,岸上碉堡里的200多名鬼子全部被歼,无一人逃脱。
拿下日军据点后,右翼友军第46师阵地忽然失守,负责掩护的第609团侧翼遭到日军攻击。第609团遭到大量精锐日军的围攻,激战一昼夜,营长徐天桓阵亡,士兵伤亡800余人。在此危急时刻,柏辉章采用了他惯用的战法,立刻派出补充团迂回敌后,又命令渡河的两个团侧击日军。
日军一贯以进攻冲锋为常态,却不料在占据上风的情况下,中国军队竟然敢正面对日军发起进攻,日军遭到三路围攻死伤惨重,纷纷向北新泾方向败走。日军仓皇逃窜,丢下满地尸体,狼狈至极。此战,第102师聚歼日军近千人,几乎灭掉了日军的先头部队,彻底瓦解了日军的进攻。军部立刻发来嘉奖令,恢复了第612和607团的番号。
11月上旬,淞沪会战已经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日军受到严重打击,胶着于原地无法自拔。不久后,日军从国内调来3个师团的兵力,从金山卫登陆,向昆山进攻,截断了淞沪全线部队的后路,整个个战局因此发生动摇。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下令总撤退,第102师跟随大部队撤往溧阳、句容,随后退到南京参加保卫战。
在淞沪会战中,第102师与日军在苏州河激战月余,以杂牌军激战日军精锐的陆战队,杀敌两千余人,自身也付出了伤亡三分之一的惨重代价。全师转往南京参加保卫战后,最后仅剩下了不到三千人,大部牺牲在了战场之上。
第102师参谋刘铁轮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杂牌军第102师在淞沪战场的作战情形。第102师在两个团折损严重的情况下,还能三次杀入日军阵地,杀得日军寸步难移,这样的战斗力让正规军震惊,也让号称精锐的日军胆寒。
在抗日战场上,这样的杂牌军还有很多。在很多时候,反而是这样的部队起了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正面战场·淞沪会战》、《102师抗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