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所谓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浪花淘尽”后,剩下的当为在世之枭雄。且说曹操、刘备和孙权,若问三人,谁的运气好,你或许会说是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四野,终成一方霸主;你或许也会说是孙权,他少年得志,据江东富庶之地,占尽地利与人和。但如果要我说谁的“命”最好,当属刘皇叔刘备是也。
公元201年,曹操亲率大军讨伐刘备,落荒而逃的刘备只能投奔刘表,最后屯兵于新野。《三国演义》中,蔡瑁等人对刘备也十分不满,处处提防着刘备,甚至想除之而后快。在蔡瑁设局的一次“鸿门宴”中,刘备险些丧命,后骑上的卢四处逃窜。“跃马檀溪”后,刘备见到了一位足以改变他人生走向的人:司马徽。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精通奇门、兵法、经学。他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为世人所敬重。这位世外高人曾告诉刘备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安天下。”
在古代,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英勇善战的武将,更离不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刘备集团刚刚建立的时候有关羽、张飞二位猛将,但唯独缺少一位军师。好容易来了一位徐庶,可还被曹操设计给“挖了墙角”。最终“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如愿以偿得到了卧龙先生诸葛亮。
确实,刘备得了诸葛亮之后,可谓如虎添翼,曹操因此也吃了不少苦头。刘备的运气变好了起来,胜仗接连不断,很快便拿下了荆州这个易守难攻的宝地。而且刘备的好运气还没有结束。
“凤雏”庞统本为东吴所用,但孙权因为害怕权力被鲁肃架空,不敢用鲁肃推荐的庞统,所以孙权便叫鲁肃把庞统推荐给诸葛亮。这看起来很不合理。因为在古代,如果自己得不到的人才,肯定会想方设法去毁了他,孙权为何会让此人效力蜀汉呢?因为鲁肃当时想挑起凤雏与诸葛亮之间的内斗,以削弱刘备的势力。事实上,鲁肃的想法太单纯了。
针对鲁肃的想法,诸葛亮早有预判。而且刘备也不傻,他把诸葛亮和凤雏割裂开来,让诸葛亮守在荆州根据地,自己带着凤雏庞统攻打益州。只可惜,庞统在攻打益州时分两路进军,自己冒险走可能有伏兵的小路,最后被埋伏,身中数箭而死。
庞统临终前这样说:吾今日身死,乃天意也!你也许会说,当时庞统身边有魏延这样的大将,即便有埋伏,庞统也能全身而退。然而,这全是刘备的不惜才导致的。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对于走大路的安全系数,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让庞统走了小路。
庞统的死,到底是不是偶然呢?回过头我们再分析一下水镜先生说的那句话:“安天下”。“安”本是“定”的意思,“安天下”可不是“得天下”或“可平天下”。《贞观政要·君道》中提及的“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什么意思呢?刘备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庞统的死不是偶然,从他跟着刘备那一刻起,他的结局就注定了,包括诸葛亮。
要深谙其中原因,必须再现“隆中对”的情景。安天下须先正其身。明朝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听从了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能取得天下。刘备则不是。
刘备在取得汉中、占据巴蜀时,自封为汉中王。要知道,在东汉是“非封不王”,刘备这么干,只能让人心背离。而且《隆中对》里说的很清楚,诸葛亮说,等到天下有变,将军刘备就可以兴义兵讨伐曹魏,收复中原。但天下变了吗?天下没变,刘备倒是变了。
“天下有变”指的是曹操篡权夺位,刘备则可以继续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剿灭曹操,而且天下有志之士,肯定会归附,但刘备始终未能等到曹操迈出这一步,非但如此,他自己到先开始割据称王了,这让天下黎民怎么想,让那些归附他的义士怎么想?所以庞统饮恨落凤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刘备的私欲已经在逐渐膨胀。
另外,诸葛亮出山之时的理想是“恢复汉室,铲除汉贼”,只可惜他始终未能完成这个心愿,“隆中对”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也彻底破产。
(水镜先生曾说,孔明得其主,但未逢其时,庞统又何尝不是呢?刘备夺取汉中之后,本应该顺势而为,建立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不应该过早称王称雄,因为刘备称王之后,性质就变了,你说是不是?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