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4年,胤礽临死前,托人把遗嘱交给雍正。没想到,雍正收到信后,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冒着大雪参加胤礽的葬礼,痛哭流涕,事后还追封他为理亲王。此后,雍正设置了私密立储制度,大清再也没有太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就这这样黯然离场。
胤礽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子,可以说,他一出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家说,出道即巅峰,而他却是一出生即巅峰。
胤礽出生时,恰逢“三藩之乱”时期。到他一岁的时候,三藩之乱已经席卷半个中国,康熙为了稳定局势,便提前立储。
康熙当时有2个儿子,而胤礽的母妃刚好是皇后赫舍里,也刚好是康熙的最爱,又加上赫舍里是难产而死。而赫舍里的家族又是大清四大贵族之一,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侄女。
就这样,综合考虑后,康熙决定立胤礽为太子。胤礽也在父亲、奶奶、叔佬爷索额图的保护下慢慢地长大。
小时候的胤礽聪明伶俐,读书、习武、骑马无一不通。更让康熙喜欢的是,小小的胤礽满汉文字无所不识。这样的孩子,自然引得长辈更加的宠爱,但不知道,为什么胤礽长着长着就长歪了。
小时候的影子一点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飞扬跋扈,既不谦虚,又没有礼貌,对身边的人往往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
于是,本来对胤礽不满意的贵族,对他就更不满意了,开始转向另外一个谦虚礼貌的阿哥,形成了反太子势力。
然而,真正让胤礽有危机的并不是大臣们的不支持,而是康熙的态度。一开始,康熙对胤礽是既宠爱又喜欢,但是随着胤礽越长大,对他越来越失望。
第一件不满意的事是:胤礽对亲情的麻木,康熙生病,胤礽奉诏侍疾。本来胤礽这个时候只要好好地表现,便能让康熙更加宠爱。
但是胤礽在伺候康熙的时候,心不在焉,而且脸上半点没有担忧之色,甚至还有一点不耐烦,气得康熙当场就赶他出去。
第二件不满意的事是:康熙远征葛尔丹时,留23岁的胤礽监国。确实,胤礽对监国一时还是非常有能耐的,史书称“居京师办理事务!如泰山之固。”
但胤礽最大的错误在于康熙连写了几十封家书给他,他却连一封也没有回,气得康熙写信训斥他。这就给了反太子势力下手最好的机会。
于是,反太子势力便一封接着一封参太子的密信飞到了康熙面前。最后,康熙班师回朝后,连出三板斧,把胤礽砍蒙了。
第一件事:下令处死胤礽身边的3个亲密侍从。
第二件事:大封皇子,成年的皇子几乎都有爵号。
第三件事:让支持胤礽的叔姥爷索额图提前退休,并在3年后处死。
最无语的是,经历了这三件事后,胤礽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半点改善。而接下来的这件事直接让他失去了太子之位。
1708年,康熙带着8位皇子巡幸塞外,没想到的是小十八死在了路上。按理说,小十八突然得重病,作为哥哥的胤礽即使假装伤心也要在康熙面前表现出来。
但是胤礽仍然没有把之前的事做为教训,小十八生病,他依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让康熙想起了胤礽以往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事,于是对胤礽痛加责骂。
胤礽经过康熙的一番责骂,精神变得高度紧张,再加上接连发生的事情,让他变得有点神经兮兮。于是,晚上偷偷地来到康熙的帐篷前,看看父亲到底在做什么。
没想到,这一幕被老大看到了,老大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便向康熙告发,说太子要谋杀。
康熙当时气在头,于是就把老大的话信以为真,回京后便废掉太子之位,让太子一家圈禁在咸安宫。
这一次被废,胤礽是废得有点委屈。所以,没多久,康熙便后悔了,而让康熙决定重立太子的便是群臣拥立八阿哥为新太子。
这让康熙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半年后,康熙重立了太子。
重获自由后的胤礽不但没有对自己以往的行为做出反思,反而专注培养自己的势力,又口出狂言,这让反太子势力又抓住了把柄。
于是,一封支持太子大臣的名单被八爷党送到了康熙面前。名单上居然有康熙的私人保镖和私人管家,这让康熙如何忍得了。
于是,康熙处死了太子的势力后,随后再次废掉太子之位。胤礽第二次圈禁后,他已经不把精力放在事业上,而是放在了生育上。圈禁的11年里,他生了13个孩子,真可谓儿孙满堂。
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继位,2年后,胤礽去世,胤礽去世前,托人向雍正带去了自己的遗嘱:
“皇上,我们当年的关系不好也不坏,当年,我对皇阿玛大不敬,按理说我是罪人,你应该对我置之不理,但是你却没有,承蒙你的照顾!我这2年过得还不错,我非常感激。我们都知道,你登基后!如果想杀我,我绝对活不到今天,不说了,老四,谢谢你。”
雍正收到信没多久便收到了胤礽去世的消息,雍正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冒着大雪去祭拜胤礽,事后还追封他为理亲王。
此后,雍正确立了私密立储制度,大清再也没有太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就这样黯然离场。
本文选自《成为雍正》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雍正平庸吗?##客观评价雍正##历史##故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