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中的丁汝昌投降画面最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一书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书中描绘的丁汝昌投降画面,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和质疑。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谈自己对于这幅画面的看法和想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丁汝昌是谁。丁汝昌(1836年—1895年)清安徽庐江人,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早年参加太平军,后为清军收编,随淮军到上海,隶刘铭传部,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累迁至总兵,加提督衔。光绪五年(1879年)由李鸿章荐入北洋海防,任督操。次年赴英督带超勇、扬威两舰,回国后任天津镇总兵。十四年北洋舰队成军,任海军提督。
1895年初日军自荣城登陆,海、陆两面夹攻威海,他率舰击退日舰多次进攻,但孤军无援,后拒绝投降,在刘公岛服毒自杀。
然而,在《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中,丁汝昌的投降画面却让人感到不舒服。画面中,丁汝昌低头鞠躬,面容憔悴,而日本人则显得威猛有力。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丁汝昌是在向日军低头认输,是在表现他的软弱和无力。这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有所出入,也让人感到不满和不舒服。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画面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本书中。我认为,这可能与书中的受众群体有关。《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是一本儿童读物,它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在这样一本书中,作者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画面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然而,这样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反而让人感到不舒服和不满。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于这样的画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认真分析和思考这样的画面为什么会出现,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向出版社提出反馈意见,希望他们能够更加慎重地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总之,丁汝昌投降画面是一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事情。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认真分析和思考这样的画面为什么会出现,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