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对于苏联的失败,国内国外有许多的观点,最主要的集中在经济领域,认为苏联老百姓生活迟迟得不到改善,丧失了向心力,导致剧变发生时,没有人站出来阻止。
其实这样的认识不能说错误,但也并不深刻,总结的原因实质上过于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苏联解体实质上是有其生产力上的原因的,但政治和思想问题也不能漠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多半总结的经验也是隔靴搔痒,不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启迪。
先说观点,苏联的失败其实源自其人口规模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全,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苏联人口最高峰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大约有2.8亿人口,而且苏联人口绝大多数属于城市人口,有2亿人属于工业化后的城市人口,占比在七成,和西方国家工业化后城市人口占比差不多,也就是说,苏联工业化发展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
那么为什么西方国家不存在供应困难,而苏联在轻工业上却缺口满满呢?实际上,同期美国人口大概在3.5亿,规模要比苏联大,而且,西方国家实际上要统一来看,整体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规模其实超过10亿,彼此贸易频繁,生产上不存在人口规模上的约束,单个国家产业链即使不全,但彼此可以互补,形成统一经济体系来应对苏联的竞争。
而同时的苏联不足三亿的人口,加上东欧经互会的人口规模,人口连5亿都不到,怎么和西方国家竞争?
同时,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不断纳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进入自身体系,像世贸组织的前身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囊括了几乎除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产业链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资源利用和生产规模的不断膨胀,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产业转移浪潮,不仅仅是新技术发展的要求,还是产业链规模要求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口被纳入这个全球生产体系。
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贸易上和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彼此隔绝,在人口上又不占优势,在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技术革新浪潮中,苏联缺乏增加新人口来纳入自身主导的经互会组织贸易体系,原本中国可以承担这个作用,但中苏五十年代末的交恶,导致苏联丧失了将中国人口纳入自身主导的经济体系的机会,也就导致苏联没有机会进行产业转移,丧失了新技术发展的条件和产业链扩张的能力,最终导致以军事为主的重化工业的畸形发展,而其他民生轻纺工业缺乏足够人口规模来支撑产业发展了。充其量也就是哪5亿人口规模的经济体,而这种人口体量的经济体,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过程中远远难以满足产业链规模扩张需求。结果也就只能重点发展一些其迫切的领域,其他民生领域的生产又没有地方可转移出去,并纳入自身体系。
说到底,苏联主导的经互会本质上是一种封闭式经济互助模式,苏联在60年代以前,发展不错,其实就是原先的产业规模适应了苏联当时的人口规模,即使工业体系存在缺陷,但严重程度不大,可以运行良好,但当新的技术革命出现,产业升级调整的时候,苏联和东欧国家封闭的经济体系,难以获得新的人口资源注入自身经济系统,导致产业升级和转移不畅,导致经济体系运转不灵,最终崩溃。
在产业链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新技术发展面前,苏联并未及时意识到这点,许多人也根本没有认识到这点,这点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就可以判断出来。当时的人总以为,人口出生率降低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没有意识到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当然,在资本缺乏的时候,控制人口增长可以加速人均资本积累,实现经济的快速扩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规模的人口才是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保障,毕竟产业链是越来越复杂了,规模也越来越庞大,需要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多,最终将全球都纳入进去,实现全球生产体系的分工。而这也是我国人口规模优势,在全球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优势越来越大的原因。
所以,苏联经济的问题,并不是重轻农比例失调的问题,而是人口体量限制了经济发展的上限,为了和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只能将资源投入到有战略价值的领域来重点发展,而其他不具有战略价值的领域,由于人口规模限制,缺乏转移途径,更没有意识到这点,导致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调,而这种问题,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也就没有了改变的可能。
而西方国家经济体系自身的开放性,决定了市场机制可以无意识地推动产业的转移和调整,实现产业链体系的扩张,进而将全世纪更多的人口纳入到产业链体系之中,其中就有了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以及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都在为西方产业链体系的构建舔砖加瓦过程中发展了起来。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在产业结构异化的过程中走向崩溃和解体。而且到死还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