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往来的历史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的对外关系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琉球这个国家的出现,在中国历代史书典籍琉球还有很多相似的称谓。
比如“琉虬”“琉求”“流求”“瑠求”等在最早的史料记载中琉球一词,出现于是《隋书·流求传》与《隋书·陈稜传》,因而历代史书也就多沿用这一词。
对于古琉球国的位置,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比如琉球很有可能是指现在日本海域的琉球群岛,或者是指日本的冲绳群岛,甚至很多人认为包括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中琉在明代进行交流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明洪武五年,明太祖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琉球国,当时的琉球中山王察度派遣王弟泰期等随杨载入朝觐见,至此,中琉关系开始走上正轨,知道永乐年间,琉球还曾不断派遣留学生以及官员进行交流。
一.洪武永乐年间中琉关系往来
1.洪武时期中琉交流
明初,太祖朱元璋受困于边疆形势,对于很多国家采取和平手段来确认其宗主国的地位,曾派遣使臣昭告高丽,琉球、日本、占城、爪哇、真腊等国家,明太祖朱元璋希望以和平手段确立明朝为首的封贡宗藩体系。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记载:“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其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虽然朱元璋决定不讨伐,但琉球自隋炀帝开始就一直奉中国王朝为宗主国,因而,琉球对于明王朝臣服的态度却也是不可少的。
琉球是小国,自然无法对抗明朝军队,因而奉明为宗主国不仅能保障免受战乱的侵扰,同时能保障免受邻国骚扰,同时,琉球内部存在着三王并立的局面,杨载出使琉球,最先获得中山王的支持。
众所周知,外交的原则就是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明朝要宗主国的地位,而琉球尤其是中山王需要一个强大的靠山以此保障自己的权力地位,因而双方很快达成一致。
洪武七年,琉球中山王再次派遣了王弟察度出使明朝进贡,明太祖极为重视,不仅赏赐了很多物品,同时派遣官员进行两国贸易《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五记载:
“命刑部侍郎李浩及
通事梁子名使琉球国,赐其王察度文绮二十匹、陶器一千事、铁釜十口。仍令浩以文绮百匹、纱罗各五十匹、陶器六万九千五百事、铁釜九百九十口,就其国市马。”
在史籍中记载,自洪武十年到洪武十六年,双方来往出使次数达到四次,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基本上是出使团刚刚回来休整一小段时间,便又再次出使。此后便是洪武十八年蔡英出使琉球。
双方在洪武年间的交流在十九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可以说是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仅中山王与明朝往来频繁,琉球另外两个山南王和山北王也纷纷出使明朝,自此琉球三王所属势力都正式纳入明朝的封贡宗藩体系。
2.永乐年间中琉交流往来
永乐元年时期,中山王察度薨,永乐二年二月,琉球国中山王世子武宁派遣自己的侄子以三吾良亹为首的使团向明王朝进贡,朝廷便派遣礼部对中山王察度举行祭奠,并且任命世子武宁继位中山王。
在封建王朝的宗藩体制下,一旦藩属国现任皇帝死亡,那么皇子在继位后首要的就是向宗主国告知先王去世的消息,并且请求册封,这在宗主国看来是必要的。
历史上曾出现附属国皇帝死亡,原本继位的皇子被其他皇子杀害篡夺王位,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附属国皇子篡位后并未向宗主国告知,就会被认为想要脱离附属国,就会引起两国交战。
历史上唐宋时期都曾出现过相似的案例。因而武宁派遣侄子出使不仅是为了继续保持两国交往更是为了不引起明朝的猜忌和不信任。
琉球和中国以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同治五年,在此期间,每当琉球国王去世,琉球的世子都会派遣使节出使以求获得册封。
永乐四年,琉球国内发生一起政变,佐敷按司巴志起兵反抗中山王武宁的统治,重新拥立思绍即位为中山王,自此,琉球历史上中山王尚氏时代开启。到永乐五年,思绍派遣上文中武宁还是世子时的侄子三吾良亹再次出使明朝,希望获得宗主国的承认。
二.中琉交流中关于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明代“官生”制度的原因
提及中外交流典范,人们最有印象的就是盛唐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但是实际上,明代时期,中琉交流同样极为密切。
自明洪武五年中琉正式确认宗藩关系后,琉球先后派遣二十六批留学生赶赴中国,学习明朝的知识和技术,希望以此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自明开始到清代也在一直延续,而明清时期,这些留学生被称作“官生”。
中琉留学生最早是在明代洪武二十年,在科举殿试完毕以后,朱元璋提到了关于允许琉球学生来华学习的事情。
《南雍志》卷一《事纪一》记载明太祖对礼部官员说:“琉球国中山、山南二王皆向化者,可选寨官弟男子侄,以充国子。待读书知理,即遣归国。宜行文使彼知之。”琉球两位国王听闻明朝廷可以允许派遣学子去往明朝进修,便亲自派遣自己的王子前往明朝留学。
明朝“官生”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洪武二十年到永乐十一年的二十一年之间,在这期间,总共派遣了十批,史料有详细记载的有二十多人,在这其中,留学生多为王族子弟以及贵族官寨子弟。
在我看来,派遣王族和官寨子弟多带有政治色彩,因为王族子弟以及官寨子弟在成年学成回归家乡后,无论是对于当地事件的处理,还是对百姓的管理,都会带有明显的明朝华夏思想文化观念。
这更像是一种通过先进文化对落后地区文化的一种输出,让这些未来琉球的管理者们对华夏文化尤其是明朝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和倾向性。这并非是盲目的猜测,而是明清时期一直存在的一种传统文化思想“以夏变夷”。
在明朝留学的“官生”子弟,明朝政府都会对其进行优待,比如赏赐金银,提供住所以及衣物被褥等等。《南雍志》卷十五《储养生徒之名数》记载明太祖下令对于留学的琉球王室和官寨子弟:“每人给予罗绢衣服,俾为秋衣,仍与现成铺盖。从人给予棉布衣服。”
明太祖十分注重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在推翻了元朝统治后,再次建立汉人王朝,明太祖希望通过儒家的教育体系,来推动人们的意识思想形成规范化。
因而对于儒家的教育明太祖极为重视,明代时期最高的教育机构是国子监,是在明代教育体制中最为重要的儒家教育机构。将琉球留学子弟纳入国子监监生,让这些留学生学习儒家经典,就是希望通过中华儒家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明太祖主动呼吁来华学习,无时不刻都在透露一个政治诉求就是“以夏变夷”的封建帝王传统思想。这种借助软实力实现一个国家对宗主国的依赖我们可以统称为中原王朝对待异族的怀柔政策。
而第二阶段派遣的留学生则是在明代成化十八年到万历九年之间,在史料中记载,在第二批留学学生都是久米村的弟子,与第一批不同的是,第二批派遣的学生不再由明朝皇帝批准回国时间,而是由琉球国王决定回国时间。
这些留学生中深刻地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回国后积极改造国家,其中万历年间留学生郑迥在回国后官至三司,在抵抗外族入侵时以身殉国。
2.明代官生制度的评价
在明清两个朝代五百多年的时间里,中琉关系始终未曾断绝,中琉留学生往来密切,虽然规模人数远远比不上日本,但是中琉关系始终不曾出现半点破裂。
这些留学生远赴中国,不顾路途上了风暴海浪,毅然踏上明朝的国土,希望利用自己的才能学习明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来改变国家的面貌,这些留学生在回国以后,也深受国王器重,他们的存在推动了中琉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发展。
受到明朝文化的影响,这些留学生在本国文化方面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汉诗,琉球汉诗成为了琉球文化最高的代表,《毛世辉诗集》《东兴国诗集》《四本堂诗文集》等等都成为琉球汉诗不可多得的典范,同样的琉球在教育方面参照明朝建立第一所官办国学。
受到中国史书文化的影响,琉球史书也正是在此影响下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中琉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文化增添的多样的色彩。
三.结语
明代洪武开始的中琉关系虽然是开始于政治的需要,是明代宗藩体系的一种附属产品,但是同时也拉进了中琉两国之间的友谊,琉球在学习中国知识和经典后,回到国家积极地奉献自己所学,使得琉球从“国无典籍”到“礼仪之邦”的不断发展。
推动了中琉两国间的友谊,中琉往来在当时看来奠定了封贡体制下中琉宗藩关系的政治基础,为今后中琉发展做好了完善的各项准备,也为后来中琉两国发展做出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每一次国家的接触都会对后世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做出潜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
2.《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五
3.《南雍志》卷一《事纪一》
4.《南雍志》卷十五《储养生徒之名数》